谁能拒绝权力的诱惑? 太难了。对很多管理者而言,权力是管理的开始。新易太和《企业赋能:激活员工、解放老板》,没有权力的管理,相当于无源之水,师出无名,难成大事。在没有获得名正言顺的权力之前,你总要有点什么不同,可以让大家刮目相看,得大家的追随,才会有后来的官方任命,才会有名义的权力可言。
第一个问题:具体到公司。管理者的权力从何而来?通常我们会提到三个途径:
途径一:组织任命
这是最常见的途径,也是通常管理者认为的权力之源。董事会授权高管,高管再通过选拔机制,任命部门和团队的管理者,这本质上是对股东负责。因此,最早的职业经理人机制,也被成为委托-代理机制,本质是将股东的权力做授权和转移。那么,组织凭什么提拔一个人?
途径二:绩效结果
除了少数关系导向的公司外,大多数公司都必须回到绩效层面来选拔管理者。因此,在组织任命之前,选拔谁来做管理者,才是权力来源的深层次原因。显然,绩效或者业绩,才是衡量标准。不能给组织创造价值,不能带领部门和团队取得更高绩效,那还怎么管理大家?这种权力来源,本质是回到客户标准,因为没有客户满意,所谓的业绩或绩效就无从谈起。
途径三:行为表现
是不是业绩好,就一定能当管理者?非也。如果你的愿景和价值观和公司不符,如果你的行为表现不能为团队所认同,如果大家对你不信任,你也很难成为管理者。宋江之所以能当梁山老大,不是靠武功(业务能力),而是过往的“及时雨”口碑和人品。不当老大的时候,已经可以一呼百应了,更何况拥有正式的权力之后。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否获得大家的认同,能否有过往优秀的行为表现,就成为权力来源的另一个途径,这本质上是回归到员工视角的权力思考。
如何避免出现“权力的春药”
过度迷恋权力
因为见效快,因为感觉很爽,因为成就感满满。这些都是过度依赖权力的副作用,体验过,就再也不想放手了,而且会期望更高的权力,体验更爽的感觉。不得不承认,那种山呼万岁的景象,是很多管理者很难拒绝的。那些迷恋权力春药的管理者,往往不是客观理性反思问题,而是从个人喜好出发做定性、下判断、贴标签,接着就会有过度维护自尊的表现,一定要显示自己的权力所在,做出可能完全不理性的行为和决定。 只不过,过度依赖权力,往往会导致管理的挫败,但耽误公司的战略落地,还会把组织文化搞的一团糟。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适机战队、挑拔离间、办公室政治等等的乌烟瘴气,就会在组织内生长开来,这也是很多大公司走向衰落的起点和标志。
第一个区分:角色≠能力
管理者要明白,既然权力是组织给的,所以,接到权力的同时,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意味着要对角色负责。所以,管理者必须把组织给予的权力,与个人的能力区分开。很多情况下,组织给予你这个权力,未必就代表你的能力完全具备,也可能是因为公司发展太快,组织还没有完全胜任的备选人,只能向下延伸选拔。所以,把角色和能力区分开,就能避免陷入“权力的春药”。
第二个区分:权力≠成就
有了权力,就一定有成就?非也。那么,站在老板和上级的角度,他们更看中你的权力,还是你的成就?显然,他们要的是你的成就,你带领团队所取得的绩效,没有这些,组织会失望,老板很生气。因此,不要把眼睛都盯在那点权力上,而是思考如何让权力帮助你实现组织所取代的成就,把权力和成就分开,把着眼点放在成就感,就能有效避免陷入“权力的春药”。
第三个区分:位置≠标准
管理者的决策一定是对的吗?当然不是。但,很多管理者会逐渐养成一个问题:我说的,就是标准,必须执行。从执行的角度而言,这话没什么毛病,毕竟你要对结果负责。但,在某个位置上,一定代表正确吗?一定能做出最有价值的决策吗?一定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吗?管理者真觉得自己比一线更了解客户和业务?至少,管理者要把位置和标准区分开,只要别把自己的话当标准,你就能发现下属的很多优势和能力,远离“权力的春药”。
如何更好的胜任中层管理者角色?如何避免陷入亲力亲为的管理陷阱?如何一手抓绩效提升,一手抓团队培养?如何避免成为战略传声筒?如何赢得上级、下属、跨部门的协同支持?如何系统掌握机制、文化与战略落地的方法论? (文 \ 杨继刚(北京新易太和 高级管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