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本文载湖南统计信息网外网2018年11月6日
家园生态宜居,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的共同向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的和乐景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怎不叫人心驰神往。千百年来,人们寄情田园、赞美田野,祝福家乡。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盼望,也是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邵阳市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从无到有的变化等,都为实现生态宜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许多农村还普遍存在超采地下水以抗旱夺丰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等现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环境恶化;不少村民仍有杂物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等行为,迷信赌博屡屡出现,陈规陋俗依然尚存。这些问题正视与解决都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主攻方向。
本文依据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按照农业普查口径修订的2017年农业数据,结合2018年9月对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调研情况,对邵阳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研究。
一、现状
邵阳市总面积2083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9.8%。其中:耕地面积为455.93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548公顷。
2016年,邵阳市辖9县(市)、3区、27个街道、167个镇(乡)、442个居委会、3186个建制村。邵阳市户籍总人口830.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71万人,占比达82.61%,超过八成的人口在农村;按照常住人口计算,邵阳市732.15万人,农村人口占410.07万人,城市化率只有43.99%,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1.1、做好美的文章,塑造乡村之美
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表明:
邵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全市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3.6%,
有码头的占10.8%,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17.4%;99.8%的村通公路。 全市99.97%的村通电,5.9%的村通天然气。23.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2016年末,全市91.0%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5.2%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60.4%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0.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67.1%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全市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6.0%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3.2%的乡镇有体育场馆,35.3%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33.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33.9%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全市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88.0%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91.8%的村有卫生室。
农民生活条件更好:2016年末,全市99.4%的户拥有自己的住房,39.9%的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28.9%的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邵阳地方特色、生态田园村庄、宜居宜业宜游”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对村庄环境、绿地、景观、产业进行一体式规划,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一街一貌”。
二是强化基础配套。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愿望最强烈的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硬化路户户通、无害化厕所改造、小乡村污水处理、绿化亮化提升等工程建设。将各村居环卫委托给专业保洁公司,实现镇域环卫保洁市场化。在道路建设上实现户户通硬化路。在生态保护上,集中清理整治家畜禽养殖户,建设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在绿化美化上,选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本土树种,打造特色街巷。
三是打造特色景观。大力挖掘村庄休闲区域,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节点景观。围绕废弃池塘,引活水入塘,修建栈道、湖心亭、亲水平台,建设景观墙,使美丽乡村更有灵气。
绥宁县优化城镇和农村发展布局。以县城总体规划为蓝本,以“一主两副多点”为骨架,统筹全县基础设施延伸、产业支撑互动、功能互补配套,秉持“精而美、特而强”的理念,巩固提质关峡湘商产业园、寨市旅游集散地等城市副中心。加强重点乡镇特色引导和塑造,建设保护好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打造武阳、东山等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寨市、关峡旅游型特色小镇。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风貌建筑工程建设,创新打造一批商贸重镇、农业强镇、旅游大镇、文化名镇。充分挖掘城镇人文和自然资源,进一步彰显集镇的特色和魅力,不断增强现代化新型小城镇辐射带动力和集聚吸引力。加快完善镇村规划体系,利用两年时间推进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全覆盖,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生产集约的秀美村落和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以特色文化、休闲旅游、民族风情为主的特色村。
按照国家林业部门标准,2016年邵阳市“森林网络”6项指标(林地面积、人工造林面积、森林抚育面积、林木蓄积量、四旁零星植树、森林覆盖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林地面积1237千公顷、人工造林面积23.55千公顷。按照美丽中国的要求,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邵阳市每年新造林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占市域面积的0.9%以上,已经超过要求。森林抚育面积52千公顷,积极改善与保护城市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尽量利用木质材料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林木蓄积量7169万立方米、四旁零星植树772万株,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森林覆盖率,按照美丽中国的要求,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至2016年底,全市市域森林覆盖率60.5%,全市共12个县市区,除市辖三区森林覆盖率未达到35%,其余9个县市均超过35%。大祥31.39%、双清29.30%、北塔34.43%。
2016年,双清、大祥、武冈、新宁等县市严格按要求完成了250个目标任务村的整治任务,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监管,严格执行禁养政策。2017年以来,全市共关闭不能达标排放且治理无望的规模化养殖场150家、专业养殖户444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25家,且已全部整改到位。根据全省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的要求,组织各县市区了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对接工作,邀请省技术组专家到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出台了《邵阳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扎实开展关停矿山问题、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纳污坑塘环境问题排
查等环保专项行动,共排查关停矿山、冶炼、企业79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砖瓦行业集中整治执法检查行动,对全市540余家砖瓦企业进行了排查,关闭淘汰砖瓦企业312家,立案查处52起。2017年,全市纳入随机抽查范围的污染源企业共1019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管335家次。2017年以来,邵阳市就环保工作,出动执法人员9000余人次,检查企业2625家次,立案查处企业360家,行政处罚企业309家,处罚金额800余万元,行政拘留46起,刑事拘留5起,实施查封扣压3起,停产整治8起,有效地遏制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使得区域环境质量整体趋稳向好。2017年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0.8%;主要污染因子PM2.5、PM10、SO2的日均浓度分别为51μg/m3、73μg/m3、28μg/m3。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且水质类别较上年保持稳定,市区、各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市级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隆回县聚焦贫困精准发力,实施扶贫攻坚重点工程。把全县所有贫困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做为重点工作来抓,规划和实施相关饮水工程,解决饮水到户到人。着力提升农村饮水质量和自来水普及率,打造分散式供水净化清毒示范点工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并建立消毒示范点,以点带面,切实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周旺、北山、桃洪镇3个乡镇9个村的高效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开展以铺设低压管路,配套建设泵房及水源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农田节水灌溉改造工程,项目完成后可建设高效节水农田5100余亩,改善灌溉面积2000余亩,推动项目区发展高效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洞口县实施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集中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畜禽水产养殖,全面退出网箱投肥养殖。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猪沼果(菜、茶)”、林下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林牧渔复合经营。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加快可降解农膜应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恢复发展绿肥生产,扩大轮作休耕规模,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1.2、做好德的文章,培育文明新风
1.2、1、树立文明村风
注重良好道德风尚的引领作用,以文化的力量影响人、塑造人,带动村风民风,推动精神认同。一是发掘乡土文化。在邵阳博物馆的民俗馆,陈设老百姓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物件,集中展现人民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生活历程,原汁原味的还原地域特色。二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真正让传统文化进村入户。三是引领乡风文明。村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道德大讲堂、“最美家庭”创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精心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文化、党建法制、德育故事等宣传画,大张旗鼓的为“忠厚传家、四世同堂、诗书继世、勤俭持家”等先进典型户挂牌表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以文化和道德建设引领了乡风文明。
1.2、2、培育特色村镇
全市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留乡村独有的文化韵味和生态魅力,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比如,洞口县高沙镇古建筑建设、隆回县滩头镇香粉纸和年画生产、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浪石至今风貌完整,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形态格局,是全国罕见的联语、书法、雕刻俱佳的古楹联村。2012年10月,该村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中国古楹联第一村”,2013年获评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打造“武冈浪石民俗文化村”。通过“浪石”品牌全方位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助力旅游扶贫。
大力实施一村“一个文化大院、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公园绿地、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广场舞队伍”五个一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以广场舞为代表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农民广场舞大赛,有力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大力发掘支持民间文化遗产,在抓好“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文艺团体,精心编排乡土节目,利用农闲时间群演群乐。
1.3、做好富的文章,力促产业兴旺
2016年,邵阳市农村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可比价);完成农业产值262.54亿元,增长3.5% 。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用电量17.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2%。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4.9万千瓦,增长3.9%。建成农村公办幼儿园17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9所,改造农村危房52640户;全年投入专项资金10.35亿元,增长81.3%,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9.36万人。现代农业活力倍增。粮食播种面积877.76万亩,稳定在8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9.86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5184家,实现销售收入549.35亿元,增长14.2%,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龙头企业46家。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320.1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2.8%。
从居民来看,许多方面,农村优于城镇: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农村是3.38人、城镇是3.19人;人均居住面积农村57.6平方米、城镇53.6平方米;电话机农村23.45万部、城镇19.03万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11.53%、城镇9.14%。
邵阳市围绕“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强,让农业更优”目标,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耕地流转,发展土地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联合开展“村社共建”模式,实现了农商互补、三方共赢。
二是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大力推广以社区信用互助为主体的农民金融合作模式。
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为农服务中心”、“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中心”、农机和植保等服务型合作社,实现了人与自然互促,宜居乡村和强村富民同行,真正让生态宜居成为了自然生态的典范,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新宁县积极发展林下产业。新宁县历来有栽植油茶的历史,近年来为鼓励百姓发展油茶产业,出台《新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按照新造油茶每亩补助700元,老油茶林改造每亩补助600元的标准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积极主动开展退耕还林项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坡耕地已经闲置,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大林农收入,新宁县2016年积极向上争取退耕还林3000亩指标,并通过合理规划,积极营造,目前已经全面完工通过检查验收。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等特色林下经济产业。以“提高林业空间、林业质量、林业效益”为原则,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白芨等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同时积极引进“湘斛科技、崀霞”等龙头企业,加强林药产品的研发、加工、销售。
隆回县发展生态产业。在保护好林业资源的同时,综合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从山区实际出发,把林果、林药、林茶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抓,坚持走治山、养山、绿山、富山的路子。开发竹建材、精竹家具、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生活用品和竹笋加工五大系列林产品。妥善解决大山要绿“被子”,农民要“票子”的矛盾。壮大特色产业。在北部高海拔山区的小沙江、麻塘山、虎形山、金石桥、大水田等乡镇,重点发展林药(金银花)和珍贵树种业;在南部丘陵区,重点发展林油业(油茶)、林果业,加快形成北药南果优势互补的局面;在城区周边,重点发展绿化苗木花卉业和休闲观光业;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和森林康养业。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油等种植业和林蜂、林禽、林畜等养殖业,不断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果盘子”。充分发挥林场和油茶种植大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引领作用,巩固林下经济成果。鼓励发展苗圃生产,推广使用乡土树种,支持建设优良乡土树种和名贵花卉绿化苗木培育基地,努力实现造林苗木本土化。
洞口县振兴乡村产业。一是坚持特色强农,从统筹整合资金中安排1.2亿元,大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其中:新扩柑桔6万亩以上、茶叶1.8万亩以上、油茶2万亩以上。二是坚持全面扶持,从统筹整合资金中安排0.4亿元,扶持贫困人口发展优质稻、油菜、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三是坚持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统筹整合资金中安排1320万元,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四是坚持金融带动。从统筹整合资金中安排金融扶贫资金3200万元,撬动小额信贷资金2亿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产业。五是坚持产业融合,通过发展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绥宁县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县工业集中区产业升级,做好楠竹产业园内竹制滑板、竹木复合底板、竹家具、竹地板、生物质颗粒燃料等项目技改扩能和产品创新。加快关峡湘商产业园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污水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商业、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创新园区管理、商务服务、土地规划、人才支持及融资机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为基础,聚焦产业园区发展定位,积极招引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矿泉水等新型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突出旅游业发展新风标,以上堡古国生态旅游为龙头,聚焦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面整合和优化全县旅游资源,争创黄桑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推进黄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促进县城与关峡新城、寨市旅游小镇实现产城融合。
二、问题
2.1人才短缺
2016年,邵阳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4341人,在乡镇的只有28479人,占38%;全部专业技术人员中,乡镇农业技术人员1528人,仅占2%。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或外出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城乡人才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乡村工作压力大,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村任职。环境监管能力仍然薄弱。环境监管能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市环保队伍普遍存在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的问题。县乡基层环保队伍人员力量严重不足。隆回县林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全县林业系统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近50岁,40岁下的专业技术员不足10人,26个林业站无专业技术人员,整个林业系统连续3年未招考林业技术人员,真的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
2.2基础薄弱
2016年,邵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自来水的村2683个,占全市3186个村的84%;通公共交通的村2285个、通宽带的村2822个、通有线电视的村2863个、垃圾集中处理2044个村、污水集中处理的村555个,分别占全市3186个村72%、89%、90%、64%、17%。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违规开采地下水等现象,导致农业使用地污染严重;加之不少村民仍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乱倒垃圾等行为,导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的难度加大。
洞口县多数村庄没有制定堆放垃圾的场所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加上农村部分村民环保意识不强,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如旧衣物、一次性塑料用品、废电池、灯管、灯泡、清扫房屋及院子垃圾等随意倒在田头、路旁、山脚和溪流边,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2.3精神荒漠
2016年,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支出8353.31元,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427.12元,占全部支出的5.11%;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支出1057.34元,是农村居民的2.48倍。不少村民存在“没钱的人当农民,有钱的人当大哥”的拜金思想以及“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加之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成规陋习在农村已风行多年,导致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城规陋习难度大。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
2.4经费不足
2016年邵阳市财政总收入141.13亿元,支出473.83亿元,财政赤字332.7亿元。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事务65.16亿元,仅次于用于社保就业84.39亿元,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尽管2017年财政总收入增长8.67%,高于支出7.80%的增速,但是各项开支经费明显不足。政府是推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承担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过程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投入,而且还要承担垃圾中转站的运行、维护和人员工资以及村保洁员的费用补贴,隆回一个县垃圾处理运行年费用需1.2亿元以上。
三、建议
3.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持续发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发展全过程。
一是加快建设一群一圈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东部城市群。加快融城路网建设,同步推进水、电、通讯等同网建设。提高城市群质量,四县三区根据主体功能,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布局产业,以产城融合带动城乡融合,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融城步伐。做优做美西部生态圈。运用“景城融合、全城旅游”理念,依托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和南山国家公园两大龙头,突出以景区自然分布为基础、优化城镇功能,以旅游服务为主导、提升城镇功能。
二是加快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指导督促各县城对标中心城区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真正让县城成为各县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加快培育特色小镇,重点抓好2个全国特色小镇、18个全国重点镇和10个全省示范镇建设,引导小城镇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批新型旅游名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省际边界要镇。开展农村双改,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大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提升村容村貌。开展设计下乡活动,建设体现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建筑。完成省定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出台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促进农民建房规范有序。做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发展,推动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努力建设田园风光、历史风貌、民族特色与现代生活品质相结合的新农村。
三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牢牢把握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核心任务,结合市情加快制定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户籍、土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确保入城农民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市民化待遇。
3.2.实施生态邵阳发展战略,着力营造乡村宜居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好环境,首先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乡村治理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面貌来展现新农村生态宜居的生活。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等工作,需要综合施策,分类推进,也亟须建立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规范和约束,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农民从绿色发展中得到真金白银,进而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打造生态宜居好环境,要规划与建设同步考虑。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尊重田、塘、梗、丘、园、林、路等生态要素,打造山水与休闲宜居一体的生态网络;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构建美丽乡村产业布局的空间骨架。
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教育和倡导广大村民树立和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开辟生态文化阵地,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工作机制,实行民主理村,依法治村。
3.3.实施科技兴邵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城乡宜居环境决策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要在四个方面实现跨越式提升:一是产业提升工程,对传统农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二是环境提升工程,主要是开展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实现村村优美。三是服务提升工程,主要是开展农村新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无缝化整合,实现处处和谐。四是文化提升工程,主要是开展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培育,实现人人幸福。
参考文献
[1]2016年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国家统计信息网资料
[3]邵阳新闻网资料
[4]2016年邵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5]《湖南统计年鉴》2017
[6]《邵阳统计年鉴》2017
[7]2018年9月到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调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