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id/201632.htm

苏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 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在每一坐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láng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那些颓败但深yùn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shū忽和美之永姮。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qì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摘自《课外阅读》2011年第21期《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抑扬顿挫(  )  拴马桩(  )  颓败(  )  苟且(  )

    (2)根据段中拼音把相应的字依次填在下面的格子里。(2分)

    (3)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订正。(2分)

           改为          改为    

  •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但是春天   来了。我的母亲又  了一个酷冬。

    (2)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   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    的能力。

    (3)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A.总算  度过  丰满 升华  相信

    B.还是  熬过  丰厚 升腾  相信

    C.总算  熬过  丰厚 升腾  信服

    D.还是  度过  丰满 提升  佩服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B.一念之差,失之交臂了吗?

    C.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铁钉弄破的,后来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D.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殊途同归,终不愿意。

  • 4.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2分)

    ①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从在偶然路过的一家小小书店,意外地买到了久访不得的一本诗集

    ②然而细想,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③算起来,也还不少,我们就应感到欣慰

    ④果然取得了重大突破,那样的精神物质双丰收

    ⑤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

    ⑥这类小小的收获,到自己积极参与的一项改革

    A.②⑤①④③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⑤④③⑥ D.②⑤①⑥④③

  •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为( )(2分)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

    (2)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了这样多的错过?

    (3)哪里有老人的呻吟,我便走去,拉着他们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

    (4)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作闪光的耳环。

    A.对比  反问  排比 比喻

    B.比喻  反复  借代 拟人

    C.对比  反复  借代 比喻

    D.比喻  反问  借喻 拟人

  • 6.按要求填空。(6分,每空1分)

    (1)《有的人》这首诗是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    周年而写的,因此在正题下加了个副标题:“      ”。

    (2)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3)“                  ”两句,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感人。

  • 7.认真阅读下面一段对话,完成(1)-(3)题。

    王一朵:2011年7月,杭州一位2岁女童坠楼,一位女业主奋不顾身用左臂接住了孩子,致使其手臂骨折,被网友尊称为“最美妈妈”。

    龚欣语:在时下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最美妈妈”受到超越明星一般的社会关注,无疑证明道德之真与人性之美天然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魏泽伦:这一义举,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一个公民的“底线伦理”,即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该漠视他人的危难,而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人性和道德的基本要求。

    孙焕友: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美妈妈”获得了超越常规的热捧、“不仅感动中国还感动了世界”,让人不仅看到了被过度拔高的道德精神,也让人看到了社会上道德底线和道德标准的退化。而2011年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看到学者的这种担忧。

    许 诺: 过路人对见义勇为敬而远之?10月13日发生的18个路人对被碾压得女童小悦悦“触目惊心”的冷漠,折射出我们的社会甚至已经开始从陌生走向冷漠。挽救社会伦理,已经迫在眉睫。

    胡 昕:南京彭宇因救扶老太,而无辜被法院判定给付老太医疗费损失的40%,共45876.6元。正是“彭宇案”,造成路人“见死不救”现状,甚至有网友评价说,“彭宇案”令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倒退50年。

    (1)上述对话中,几位同学研讨的是什么社会热点问题?(2分)

                                           

    (2)研讨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注意事项?(2分)

                                          

    (3)再结合下列材料,试分析造成“过路人对见义勇为敬而远之”的原因。(2分)

    在历山路和泺源大街路口,一名老年乞讨者坐在地上,面前放着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尤为显眼。旁边还有一个残疾人证书,一张白纸上写着“来到贵宝地,乞求非本意。皆因救人难,重伤复致残。丧失劳动力,生活成问题。谁想老母亲,重病缠住身……”报销医药费、保障正常生活的要求,在相关部门那里成了难事。县里、市里、省里,都跑5年了!至今未能解决!

                                          

                                          

  • (一)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6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    

                   什么哲理?。(4分)

    9.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  (    )  ②弗之怠   (     )

    ③宋濂尝与客饮  (    )  ④间问群臣臧否(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以”的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以衾拥覆

    A.濂具以实对     介词,用

    B.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不译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D.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诚然,卿不朕欺。

                                  

    13.[甲][乙]同样写宋濂,但所选角度不同,试加以分析。(2分)

                                                   

    14.阅读[甲][乙]两文后,请概括宋濂的性格特点。(2分)

                                                   

  • (三)阅读《散步》节选,回答问题。(9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儿的小脑瓜,变了注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第一段的内容。(不超过15字)(3分)

                                          

    16.阅读选文中划线的两句话,试从表情达意上比较它们的异同之处。(3分)

                                          

                                          

    17.选文第二段是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与下面这一段话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母亲头上的白发

    文/李京元

      记忆中母亲很早就长了白头发,那时商场里还没有这么多的染发剂。换句话说就是有,母亲也不可能买。那时家里人口多,只有母亲和父亲两个人挣钱,而且不光要养我们姐妹们还要赡养爷爷奶奶。因此母亲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从牙缝儿里省。

      母亲老头疼三十几岁就长了白头发,于是就全靠我们姐妹们给拔。记忆中母亲每天都上班,就连节假日也争着加班,母亲总说歇着没用还不如加班呢?加一天班可是平时两天的工资呀,那两天的工资对我们家来说有多么重要。

      一年三百六十天地上班母亲也累,于是每晚都早早地躺下,就是睡不着,也会躺着不动闭上眼睛养神。于是每晚我们就轮流坐在母亲的床头给他拔去零零散散的白发,母亲年轻时头发很好,多而且粗硬,拔去几根白发也看不出来。不过我们为母亲拔白头发可不是尽义务的,我们是有目的的。只有在我们谁想买什么私人小用品时才会主动坐在母亲的床头为她解决那白色的烦恼丝的。如果我们都无所求时母亲是找不到我们的。我不知那时母亲是怎么想的,总之只要我们晚上坐在母亲的床头给她拔白头发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时就会在枕头底下找到想要的两毛或五毛的零用钱。而母亲早已经上班走了。时间长了姐妹们也心照不宣,只要看到哪个姐妹又坐在母亲的床头给母亲按摩着头并带着拔去白发时,而且还在母亲的耳边窃窃私语着,姐妹们就会明白她又有求于母亲了。

      后来姐妹们慢慢长大了,母亲的白头发也越长越多,多的已经拔不过来了,于是母亲也就不再让我们拔了。我们姐妹对她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于是母亲就有了精力也有了富裕的钱开始染头发了。母亲的头发虽然是染得很黑但我却发现母亲的头发越来越少了,少到了母亲开始向人打听起生发的配方来。于是黑芝麻黑豆之类的母亲没少吃,但都不太见效,母亲于是就干脆不染了也不吃黑芝麻了,她只说“算了,随它去吧,岁数大了都这样。”

      近几年母亲的精神虽然还好,但也明显的衰老了,经常歪在沙发上看着看着电视就睡着了,睡着时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我坐在母亲的旁边忽然发现母亲的头顶都已经空了,一大片的头皮根本就没有一根头发,我忽然觉得好可怕,女人的头发也有一天会脱成这样吗。我见过脱顶的老头儿,还没见过这般头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母亲是否自己也知道。于是第二天上街特地给母亲买了一个假发。去看母亲时她不在家,去遛弯儿了,我把假发放在了母亲的床头就走了。晚上手机响了,一看号码,是母亲家的电话,心中一喜,暗想一定是母亲看到了假发高兴的,果然一打开手机就听母亲操着她的一口浓重的天津家乡话说,“小三儿呀,这假发是你买的吧,换换,能不能再换换,这太黑了,跟我这老脸不配,这一脸褶子带一脑袋黑头发人家信吗?不班配,换个白的,听见没,换个白的。”母亲没有听我的反应只是自顾自地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我默默地合上手机,忽然想起小时给母亲揪白发的情景,忍不住一股酸楚的东西从心里直涌上来,一直涌到了眼眶。

    (选自2012年1月9日《新华网.新华副刊》)

    18.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根据选文内容,仿照格式,在下面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20.下列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全文围绕母亲的“白发”,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主线,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了母亲优秀品质。

    B.“母亲就有了精力也有了富裕的钱开始染头发了”的原因是我们(子女)长大了,能独立生活,母亲基本不要再为子女奔波劳累了,自己也有了积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C.“算了,随它去吧,岁数大了都这样”一句中“这样”指的是年老了,头发越来越白了。

    D.选文最后一句话写“我”回忆小时候给母亲揪白发的情景,忍不住泪流满面,表现了“我”对爱和牵挂,以及对小时候不懂事而感到内疚的心情。

    21.文中说“不过我们为母亲拔白头发可不是尽义务的,我们是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请再联系自身,说说你对子女们这种行为的看法。(2分)

                                                 

                                                 

     

  •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把钱借给陌生人

    文/田德邦

      那天,在商场购物时,旁边一位农民模样的年轻人正盯着一件物品发愁。只听他自言自语道:“倒霉,还差2元钱,大老远的,还得回去一趟再来!”我对他说:“我借你2元钱行不?”他诧异地看了看我,然后笑着摇了摇头。我说:“我说的是真的。”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又不认识您……”我说:“不要紧,不就是2元钱吗?”

      其实,我们彼此心里都明白,说是借,哪里又指望去还!彼此并不认识,要再碰面恐怕都难。但是,2元钱如果是能够解一个人的难,我觉得很值。

      人人都有为难的时候,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时候,当我们身处窘境时,多么希望有一个熟人出现。但是举目四望,全是陌生人,这情景会让人觉得很无助。我孩子小的时候,曾经有一天在离家较远的早点摊过早,吃完后摸摸身上,才发行兜里没有一分钱。他急得不得了,人家摊主就对他说:“没事,你先去吧!”孩子回来讲给我听时,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人家还没把你押在那里哩!以后要注意了。”在主动去还上钱时,我真的挺感激人家的。

      妻在一家超市上班。前两天,也碰到同一类事情。她经营的一个柜台上,一位在本地工作的外地妇女经常去那买东西。可是这天,这个妇女看着一袋水饺为难的说:“我真粗心,专程来买水饺的,竟然忘了带钱。”妻看着她,问她手里有多少钱,她回答说,才一元多。一袋水饺7元多,妻便说:“我借你6元钱,刚好够了。”于是,就借了6元给她。

      妻回来把这事说给我听时,我笑着对她说:“你就不怕人家不还?”妻说:“不还也没什么,不就是6元钱:多了我不会借,人家也不会开口。要开口向陌生人借多的钱,即使不是骗子也不会是正常人。再说,人家总不会为了几元钱再也不来买东西吧。”

      果然,妻那天晚上去上班时,旁边的营业员告诉她,有一个妇女中午和下午找了她两趟,说是要还钱给她。是哩,人家其实心里很感激的,也时刻惦记着这件事情。

      把钱借给陌生人,有时是一份爱心,有时是一种信任。举手之劳间,就有一份忧难被解除,同时,也会有一份温暖在传导!

    (选自2012年1月4日《北京日报》)

    22.选文中哪一句揭示文章主旨。(2分)

                                               

    23.选文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24.下列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信任的一项是  (   )(2分)

    A.我说:“不要紧,不就是2元钱吗?”

    B.他急得不得了,人家摊主就对他说:“没事,你先去吧!”

    C.妻便说:“我借你6元钱,刚好够了。”

    D.妻回来把这事说给我听时,我笑着对她说:“你就不怕人家不还?”

    25.人人都有为难的时候,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后来怎么解决的?(3分)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东西:友情、亲情、幸福、成功、善良、烦恼、快乐……它们中总有一些会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请你结合生活,以“    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苏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参考答案

苏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参考答案

1.(1)cuò  shuān  tuí  gǒu(2)廊 倏 蕴 迄(3)“坐”改为“座” “姮”改为“恒”

2.C(“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还有庆幸之意,而“还是”是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不能表达情感。“熬过”表示忍受疼痛或艰苦生活等,而“度过”只表示经过了某一阶段。“丰厚”指丰富,侧重于“厚”,而“丰满”指充足,或身体匀称好看。“升华”意为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由低级转为高级,精神升华。“提升”意为提拔之意。“升腾”意为涌出,爆发出。“相信”意为互相信赖,信任。“佩服”意为钦佩;信服。“信服”意为相信(并)佩服,敬佩。)

3.D(“力挽狂澜”,这里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失之交臂”是形容当面错过良机。“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这三个成语都符合语境,而“殊途同归”是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而这儿是符合两个人各自的意愿,应用“各得其所”。)

4.D(回答此题,要注意关联词和上下句的关系,以及代词的运用,如“一般来说”“只要”“这”“果然”等)

5.B(第一句把“错过”和“没错过”比作“人生的经纬线”,第二句连用两个“为什么”,加强疑问的语气,但需要回答,而反问只问不答,答在问中。第三句以“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代各种肤色的人,是借代,以部分特征代人。而第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龟当做人来写。)

6.(1)臧克家 13  纪念鲁迅有感(3)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7.(1)见义勇为(1)三点:①选好话题;②做好资料准备;③挑事研讨时的心态。(3)示例:在于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精神。若缺乏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大多数人会因没有安全感自保,势必会出现个人无公德、社会无公义的现象。(言之有理即可)

8.刘禹锡  白居易  蕴涵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9.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0.①爱好 ②不 ③曾经 ④善,好

11.A(例句“以”解释为“介词,用”,B项起修饰作用,C项表原因,D项表目的)

12.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13.提示: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14.勤奋好学 正直坦诚

[附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15.我在散步遇到分歧时的情思和决断。

16.同:两句都表达了中年人对家庭的高度的责任感和生活使命感。异:前一句表现在思想上的所悟,而后一句主要表现在行动上的表现。

17.选文景物描写,是作者借着优美、明丽的景物,展现了“小路”景致的美好,以此烘托了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而文题下面这段话描绘了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南方初春野景图”。这幅图充满春天的气息,引发人们的丰富的联想。后一句中“我”缘景生情,之所以想到“生命”,是因为衷心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祝愿老人健康长寿。都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表达作者的美好愿望和寄托。

18.母亲是一个勤劳质朴、关心理解子女、爱美又能正视现实的人(符合选文内容即可)

19.拔白发  戴假发

20.C(“这样”指年老了,头发越来越少了。)

21.目的:只有在我们谁想买什么私人小用品时才会主动坐在母亲的床头为她解决那白色的烦恼丝的。看法:母亲为我们不辞辛苦的劳动,我们为母亲拔白发这样的小事,还有所企图,实在不该。

22.把钱借给陌生人,有时是一份爱心,有时是一种信任。

23.①“我”在商场借2元钱给一个农民模样的人。②“我”儿子吃早点忘了带钱。③作为营业员的妻子借钱给顾客。

24.D(不能体现“爱心”和“信任”,而是一种防备心理了)

25.有。示例:又一次,我去浴室洗澡,洗完澡结账时,发现身上没有钱,后来服务员很客气的跟我赊账,第二天我很感激的送还。

26.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