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理论来源


  “不忘初心”是习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提到的理念,之后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学习的浪潮。现在濂溪乐处QQ群就“不忘初心”的“心”,从王阳明心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或许是“不忘初心”的理论来源之一。以下从“阳明心学之内涵”的“道心”、“信心”、“心无旁骛、心不在焉”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字:心。

  一、道心,即本体论。陆九渊“宇宙吾心”。王阳明“良知”。道心是“天人合一”,不是朱熹“天人对立”,是良知(“不虑而知”),是内心和外物,浑然化一的本体论(“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二、信心,即功夫论。信心是“圣学践履”的起点。而“致良知”、“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炼”是途径。其“知行”的辩证统一在于“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重点是“知其性则知天矣”即孟子“尽心”的观点。

  三、心无旁骛、心不在焉;即认识论。阳明心学并不否认外物的存在,只是强调内心和外物建立起来的联系(“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经典事例即“观花问道”。类似心理学的“注意功能”。

  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境界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语小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语大则“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即与“中和位育”、“横渠四句”的表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