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宝华寺


 在昆明:宝华寺

2018-8-9,昆明

午饭后,想找个寺院逛一逛。我家附近有个宝华寺,也是昆明的名寺。

步行两公里,跨过盘龙江,明通河,海河,来到六甲。昆明很多地名,叫“营”、“甸”、“甲”的,都与明朝的屯垦有关。那时候,彝族是昆明周边的土著,汉族是外来民族。这些地方,几百年来产业,建筑,民俗都没有多大变化。真正大变化的是最近这几十年。地里不长庄稼了,种出来的是一座座高楼。街上来来往往的不再是农人,而是拆迁户和外来民工。路边一家接一家的是餐馆,这些年,时兴的是酸菜猪脚火锅,每个窗户飘出的都是酸菜味儿。在这样的地方,拆迁的农户手里都捏着大把补助款,他们最大的消费就是吃。

路口一座新立的石碑,书着“六甲”两个金色大字,一侧是介绍六甲历史的小字。过石碑往左转,是一条不宽的行车道,路面上上满是土渣,路边的梧桐树上也是红色的尘土。路边不远,好几处有挖掘机在作业。看不出佛寺的景象,仅有一家卖香烛的小店,周边尽是酸菜猪脚的招牌。

从正门进入宝华寺。步下几级台阶,进入一个庭院。两侧几排功德碑,记录重修宝华寺的捐款情况。看来这寺院是最近些年翻修过。石阶和木门,廊柱和塑像,都是新修的样子。一只花猫在院子里溜达,就走在我们前面,好像在引路。一只黑猫坐在门槛上,盯着我们看。一只白猫坐在佛像前的跪垫上打瞌睡,对周围人们的走动无动于衷。走过了善法堂,观音殿,接引楼,财神殿,都是新建筑的感觉。只有接引殿前那棵柏树,粗糙的树皮,遒劲的枝干,看起来有些年岁。

从藏经楼一侧走出,前面却是另外一个天地。偌大场地上,有几座巍峨壮观殿宇,都是红墙黄瓦的建筑。似乎是宝华寺扩建改造的二期工程。

首先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坐落在一个平台上,外观是两层的建筑。上得平台,才发现整个大殿用数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着,每一根都是一米左右的直径。门廊及转角处,有十数尊石狮子,威严庄重的样子。进入大殿。里面很宽敞,够几百人同时磕头的。迎面是三世佛像,透过后面的窗玻璃,有阳光从佛祖的肩部洒进来。一位着僧袍的女子,应该是个姑子吧,念着经打起了瞌睡,头一点一点的;另一位姑子过来碰了碰她,醒来,接着念,一会儿又头一点一点地打起瞌睡。

大雄宝殿西侧,是个储木场和加工厂。地上摆放着大堆大堆直径将近一米的木头,有木工还在乒乒乓乓地作业。用的都是传统的工具,有锛子,刨子等等,我很久没见这些工具了。这些巨木,应该是来自缅甸吧,在中国应该不会有多少这么大的木头了。

大雄宝殿后面是藏经阁。好壮观啊!外观有四层,看起来比商住楼十楼还要高。关键是体量巨大,比我所见过的藏经楼要大很多。三四楼坐落在平台之上,建筑的外墙有回旋的台阶通往平台。进入一楼大厅。是个讲坛,地上有数百个坐垫,两侧还有好几排没靠背的椅子。整个大厅都是白色的风格,看起来有点像教堂。工程还没有完工,有两个工人在安装和调试灯光。

大雄宝殿的东边,并排着一座方形的大楼,不是那种飞檐斗拱的建筑,但也是宗教的色彩。门前是个广场,还堆放着木材。东侧有个棚子,里面有只直径两三米的大锅。走进一看,上面刻着“千僧锅”几个字。有工人在棚子下干活。聊了几句,知道这宝华寺,还有龙泉寺,以及九峰寺,都是一位大师筹资重修。不禁感慨,一个出家人,得有多大的能量,才能筹集这么多资源,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啊。

这座外观方形的建筑,叫做“须弥讲堂”,应该是讲经诵法的所在吧。只有一个小小侧门开着。一进门,顿觉眼前一亮。地面上是黄橙橙数百上千个丝绒面的跪垫,顶上是玻璃窗,有光线进来,天窗之下,是色彩斑斓的经幡。对面,就是气相庄严的佛像。我腿一软,差点就跪下去。我到寺院,只是寻找安静,我是不下跪的。于是,坚持着直起腰。

空旷的大厅里,只在门口一侧有两三个师傅,边上围着几个信徒,似乎是说着什么法会的事情。我周边转一转,又在垫子上坐一坐。心里感觉很宁静,很舒坦。

出得大门,太阳已经西斜。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神清气爽,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