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武汉(9):傍晚的尧坝古镇


 返回武汉(9):傍晚的尧坝古镇

2018-8-18,四川合江

进入四川盆地,不再是高山深谷。山丘上是郁郁苍苍的树林,田地里是硕果累累的庄稼。似乎没有一座光山,没有一处荒地。一切都井井有条,一切都生机盎然。看到一片高楼的海洋,还经过金沙江大桥,知道到了宜宾。应该到金沙江和岷江交汇处看看长江的,再次错过有些遗憾。上次我们到宜宾,直接往西去了乐山;而这一次,则要往东去尧坝古镇。

五点半到尧坝古镇。我们事先预定的沁园宾馆就在景区入口的斜对面。尧坝古镇前些年应该是收门票的,最近几年可能在重新规划建设,暂停收费。现在建设基本搞完了,停车场,游客中心就在古街的一头,就在我们入住的宾馆的后面。接待我们的两位女子,开朗,热情而大方。应该是所家庭宾馆,一楼大厅有茶座,老老少少一群人在喝茶聊天。办好入住手续,有中学生模样的少年硬要帮我将箱子送到房间。其实也不重。住宿条件很好,宽敞,安静,设施齐全,卫生整洁。老板说楼顶上有洗衣机,可以自己去洗衣。

六点左右我们前往老街。夕阳西下,正是拍摄的好时候。远远看到的是进士牌坊,砂石雕凿的建筑,有个三四米高。边上有告示,说石牌坊下不宜久留。从风化的程度看,那牌坊应该很有些年头了。穿过牌坊,有石阶下到古街。远远望去,夕阳之下,小街上人头攒动,就像涌动的溪流。

石阶的右侧,是一座二层的木结构楼房,有招牌上写着“王朝闻故居”。王朝闻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我记差了,将其记成《柏拉图全季》的译者王晓朝。往前走,地面上还散着热气,头上吹来的风却有丝丝凉意了。两三米宽的街道,铺的都是大块的砂石。从砂石磨损的情况看,应该是条真正的古街。这些石板应该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街道两侧,都是一层两层的小木楼,都是经营日杂土产,开茶馆,开饭馆的。尧坝的特产,一是油纸伞,二是黄粑。黄粑我们吃不了,油纸伞也只能看看。以前的油纸伞,伞轴和支撑都是竹子的,伞面是桐油浸泡的好几层的油纸,耐用却粗笨,一把伞可以给三个人遮雨。这新式的油纸伞,薄薄的油纸,合金的伞轴和支撑,色彩艳丽,非常可爱。伞店里里里外外顶上撑着一片伞,真是漂亮。街上好几家油纸伞店,有的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店。

沿街很多家卖酱菜的,卖中药的,更多是卖羊肉汤的。“红汤羊肉”的旗幡飘在头顶,羊肉大锅就摆在路边,食客就坐在厅里的矮桌边。正是晚饭时节,一阵阵羊肉香味飘出,让人心境荡漾。刚才宾馆的经理还跟我们推荐过孙老二家的“红汤羊肉”,不过羊肉大锅里面上厚厚一层红油,是让我们难以接受。

经过“凌子风影视陈列馆”。一座二层小楼,一楼是一排木门,紧闭着。凌子风是著名导演,他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拍摄的《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留下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许晴,尤勇等人主演的《狂》,就是在尧坝古镇拍摄的。凌子风的电影,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的《骆驼祥子》和《边城》,将文学名著的思想和艺术作了新的挖掘,呈现出新的深厚的内涵。

往前走,路侧有尧坝客栈。全部的木结构,泛出古老的色泽。那石阶磨得光滑,侧面是薄薄一层青苔。石阶之上的二层小楼,显得古朴而壮观。一群游客在围着拍照,还有人进进出出。看来是一家不错的餐馆,还兼营住宿。上台阶,走进天井。老板娘热情招呼。看我们不像来吃饭的,还说随便拍,随便坐,没关系。看那些食客,也不全是游客,本地人也不少。

接着往前走,右手边十级石阶之上,一座二层的木楼,上面一块木匾,刻着“大鸿米店”。黄健中的电影《大鸿米店》就在这里拍摄。这部电影据说因为反应人性的压抑和人性的爆发而被禁演。大鸿米店现在已经不卖米,改成了茶馆。我们进去的时候,喝茶的人都已经回家吃晚饭。老板一家人在天井一角摆了张小桌,吃着小菜,喝着小酒。天井的另一侧,两只小猫,一只白一只黑,正在悠闲地游荡着,打闹着。

接着往前,右前方一座高台上,一棵古树上挂满红色的布条。这是一株千年的古树,叫做“娘亲古榕”。说远古时候,一位青年发现珍宝,被恶霸抢走。青年为避祸而远遁他乡。母亲思念儿子,日夜在此守候,悲伤而死。青年回乡,化身为大榕树,护住母亲的坟墓。坐在大榕树下的石凳上,凉意阵阵。榕树的北侧,一座石头围墙的小院子,墙上有石灰写下的一个大大的“酒”,估计里面是个小小的酒坊。

太阳已经下山,天边是橘红的晚霞。往回走,一路上有摇扇的老太,赤膊的男子;有肩挑担子的商贩,有闲荡的游人。

又一阵阵饭菜的香味儿袭来,该找地方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