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究不应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


由于中国属于市场经济一种混合体制,在科技发展中存在着人为主导科技发展的局面,面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以市场为主导发展的现象有些人为因素太多了,因此可以看到各省市高举发展科技的大旗盲目发展高科技,这样不仅对国民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外国人有一种影响就是中国为了挣外汇而人为发展科技,具体表现在中国与外国经贸中,贸易摩擦增多,而且出现了对外贸易进出口顺差,这种局面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产能过剩的表现。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呢,我们必须以法制为基础,使科技发展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这样科技发展就处于市场化的模式,从而摆脱了人为因素。这对解决我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减少进出口顺差都有利。中国属于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难题,我们可以发展医学研究,农业科技研究,基因研究,基础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我们还可以研究生物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太空科技,科学试验装备及电脑仿真技术作为技术贮备,以解决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难题。
     制造业过剩,我们除了淘汰落后产能,我们还可以将高新科技项目做为我们的选择,根据代替性原则高科技对普通产品具有替代性,替代本来是一件进步产品代替落后产品的过程,但是我们注意到,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就业容量低而产品生产量大,动则上亿乃至几十亿,我们必须考虑高科技产品在不断地挤占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分类调查高科技园区生产的所有产品,有选择地回购一部分高新科技产能(一方面可以注入流动性,另一方面能缓解产能过剩的形式),让我们的工业品市场不因高新科技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缓解当前的通货紧缩的局面,使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行。发展科技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过分发展,带来的是新陈代谢不正常,新旧产品更新换代过快,使得一些旧有的产品根本不到淘汰时间,不得不尽早退出市场,后果就是原有的产品挣不到正常情况下应得的利润,或者本钱也拿不回来,过度竞争不仅不利于新旧产品正常更替,更打破了原有产品盈利的空间,不利于可持续地发展。呼吁政府不要简单追求高新科技发展,更要重视生产进步和消费的可持续性,让旧有产品完成其产业周期,有选择地上马一些项目,另一些项目做为技术贮备。

美国、日本都是科学强国,但在贸易方面,一个是外汇较多,一个是债务较大,建议在我国发展高科技产品方面,有主有次,对影响较大的关键性产品,进行技术攻关,对一些严重依赖外国产品的采取国家科研院所的资本优势进行研究。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中国发展科技政策需要我们审慎对待,中国在人口就业,可以广泛发展国营福利服务业,比如:建立国营养老业在配备陪护人员方面及餐饮、医疗设施及工作人员、对婴幼儿保姆进行国家补贴,以增加姆业的就业数量,成立农业帮扶组织并编列专门预算,让农村靠国家财政投入而能够增加收入和就业,建议现在不是让农民脱贫而是进入小康,当然可能会有人认为大规模投入农村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我们可以先在一部分地区进行投资,并保持投资的可持续性,逐步扩大规模,最后达到全部落后农村得到政策扶持和补贴。因为对农村投入资金比较分散,因此破坏现行的资源配制的量价方面影响不大,当然我们要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降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以让固定资产行业具有可持续性,达到从投资拉动型向服务推动型转变。

对于农村我们采取成立国营帮扶组织机构进行帮扶,具体观点如下:

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农民就是再努力都不能靠国家所能够提供的土地脱贫,而且伴随着这种现象,有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到城里从事打工工作,这样就带来一个现象,老无所养幼无所托的特有的现象,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和天气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农民需要与条件较好的地区与城市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需要在县镇乡一级建立独立的组织机构对有困难的农民进行帮扶,建议国家建立独立基金专门用于贫困地区及地区贫困人口进行帮扶,使他们在国家发展的路上享受到发展成果的红利,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老年幼年的养扶困难往往较多,农村孩子上学问题也较突出,我们只有把这些人口特别对待,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保持农村稳定,农民生活难题得到扶持,在这个发展中的国家幸福感得到提升。
    我们不仅成立帮扶组织,还有配备相应的办公、住宿、食堂、养老扶幼所需的基础设施,并配备公共汽车等必要的设备和足够的工作人员,为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同时在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问题上,我们为学校建设学生免费住宅楼、为他们成立公共免费食堂等

另外,如果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其拉动的是日常用品消费,是不会引起资源失衡,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我还想说明的一点,中国大量依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一天基础设施不能增长了或者进入衰退,那么向农村投资是一项回避风险的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