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51章


  

51章  意识起源最严格的理论确认

 

  意识起源第四阶段:情感映像积累

情感映像积累是在人脑构造了拥有简单根系链接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基础上而进化演变的高级综合知觉积累。它是不同于食物与食欲记忆的人性化情感信息转为脑生化物质平台的“记忆中心”,有相对独立的神经根系链接机制。土话说:“动物吃饱就睡,婴儿不管吃饱没吃饱也要跟妈妈亲昵一会儿。”理论上分析情感记忆的神经递质不同于“食欲”和“饥饿”信息刺激的生化成分,且能与食欲形成又矛盾又互联的记忆链接通路。

显然,灵长类高级动物在其脑功能进化中能不能产生有“概念反应”的意识指向,最起码的记忆条件是什么?他(或它)须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一般动物的低级本能响应,即摆脱单纯食欲映像刺激并产生另一种依赖性,而且对后种依赖性甚至超过食物。只有这样,其大脑才有可能生成与食物映像不同的另一个可被独立依赖的记忆链接根系。

人脑一旦产生双板块的综合知觉生化记忆中心,其脑生化记忆板块的相互链接和响应机制即有望促成新的生化记忆中心相对独立生成,继而形成脑记忆功能的多元发展之趋势;再通过外界和体内信息刺激又发生更多更复杂的相互链接响应。从此,人脑将孕育模糊意识,模糊意识又会一步一步趋向清晰和细致,人脑功能提升获得无止前景。

  本书之前阐述过人脑中的“概念反应”只有在知觉记忆互动唤醒中才有概念区隔,才可判定为意识涌现,其中有自发反应也有自觉意识。是否说意识是在两种以上知觉记忆中心都有激活依赖性的前提下,才有自发或自觉的“概念反应”意识?是的。

  实验课题(NO:47)7岁“狼孩”与周岁婴儿的差别在哪里?

  据科学家对印度加尔各答7岁“狼孩”的现场观察记录:狼孩卡玛拉不吃素菜,爱吃肉。吃肉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直接用牙啃咬。没有人的情感,每天凌晨三点引颈长嚎几次。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7岁多的卡玛拉只具备6个月婴儿智力。这段文字是科学家对“狼孩”基本特征描述,简洁清晰,有很高科研价值。

  再请观察某现代婴儿的生动表现。这是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此年龄时段不是绝对条件,因不同人脑发育的个体差异,或有婴儿脑发育需要月份时间更长足一些、或稍短也可?尚在继续观察中)此时,他正在与母亲贴面亲昵。恰好有陌生人拿着好吃食物,要引诱他投入陌生人怀抱,孩子迟疑。迟疑之后,他没有选择陌生人怀抱和食物,而朝向没有食物的母亲,他表现出了跟母亲贴得更紧的状态。当其时,作为研究者应该确认和判断:孩子有“意识”。他有了食欲和情感两种需要,或者说两种模糊概念反应的意向性。

因为此种状态下,孩子所面对的情境元素有三种,很自然构成了矛盾选项。对孩子来说,在妈妈、食物、陌生人“三元”间只有两种选择。面对“三种元素”的两种意向互为矛盾,首先,主动投入陌生人怀抱不是孩子的选择,将其排除;剩下“妈妈的怀抱”和“好吃的食物”进入选择范围。可是,选择妈妈的怀抱没有好吃的食物,选择好吃的食物要失去妈妈的怀抱,像高考选择题一样很矛盾也很痛苦,两种意向他究竟取向什么?

在经过短时间迟疑之后,最终孩子意向偏向妈妈怀抱,没朝向好吃的食物。此例中,孩子的意识对大人来说是十分清楚的,是有明确概念区分的。但此时,幼子自己的概念反应他自己并不清楚,尚处在综合知觉基础上有模糊取向的概念萌芽状态。不过,与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与单纯食欲的条件反射相比,“有意识”的行为动机确实诞生了!

上述是意识起源最严格的理论确认。或许还有比较宽松的理论确认也为学界接受暂不举例。再进一步分析7岁狼孩卡玛拉。被送入孤儿院、从狼窝狼群里回到人间生活以后,为什么她会是那样一种动物状态?笔者研究科学家现场记录,认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发现她“没有人的情感”。当她正需要大脑构建情感映像记忆中心、需要情感类生化介质在脑内发芽时,她的“狼妈妈”只知道引颈长嚎,卧着不动,最多原地走几圈。

  可怜的狼孩姑娘——卡玛拉!她没有应受过人性化母亲的亲切抚摸,没有被深深地吻过,更没有见到过“狼妈妈”设法展示的人性化的丰富的面部情感信息。卡玛拉所看到的只是“阴森”和“狼一般的沉默”。卡玛拉脑内综合知觉生化记忆板块根本就没有促成情感类映像积累,其感官感觉链接情感映像记忆的依赖性,生下来就失去养成条件。少一个能够使人与动物发生分道扬镳、发生“质变”区别的脑内生化介质记忆中心,也就决定了她的综合知觉积累很难达到高级状态并孕育理性萌芽,决定了她的一生将形同非人动物。

  她被送入孤儿院后,因记忆积累循序链已经断裂,按进入童年岁段来教她学语言、学文字、学交流……那就好比峭壁式攀岩,对只有食欲映像记忆依赖性的“人”来说,就跟教黑猩猩识别简单卡通概念一样的难。这狼孩“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其余均教学不会。她那初级综合知觉响应条件仅有单一的“食欲”依赖性。

  今天猜想:如果千方百计为她补充“母爱”重新刺激脑中情感类生化信息生长发芽,则好比“峭壁式攀岩”或“断崖式蹦极”,没救!她既错过了脑基础功能的最佳构造期,更没有人对她爱得起来,谁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情感牺牲去拥抱、去关爱、去亲吻、去接受一个“狼一般”阴森的女孩呢?而且,当时的心理学家没有一人想到过此项补救性实验。因为此前的科学家们很难把情感问题与产生意识联系起来,似乎两者毫不相干。

  那么,回“娘家”的母狮爱尔莎,其当时脑功能构造又如何?我们知道,在母狮爱尔莎刚出生时就有了人类“母亲”的关爱,因此,它就一定能为此构造出与智人脑相同的高级综合知觉积累吗?不会。仅有的可能性,是在其拥有简单根系链接条件的初级综合知觉映像记忆中,可以增加一些人性化的感觉信息记忆积累,可以沾带某些人性化的情感表象。因为母狮被大自然造就的遗传基因,早就决定了与人脑遗传功能平台差距巨大的响应条件,且不会因短短两年的人性化映像感染力而能彻底改变它大脑先天性生化平台。

  进化到智人阶段脑的基础性遗传条件,是高级综合知觉能否在短期内构造成型的内因。宇宙间,物质初级运动为“狼孩”和“母狮”奠定了不同的遗传基础。一方面是拥有人脑基础性遗传构造条件,却在脑发育关键期没有情感信息刺激条件促成发育(狼孩);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却没有人脑基础性遗传平台相对应(幼狮爱尔沙)。而且,不论乔治夫妇再怎么爱动物也不会像现代人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给它一个深深的吻,与它逗乐不停,为它欢笑为它哭泣,那些发生在人类母子间的情感映像会否献给狮子?

  不过,本书读者仍然看到了那种奇迹的发生。母狮爱尔莎经过与人类“母亲”共同生活之后,它很显然有不同于它同类的杰出的人性化表现。所以说情感信息刺激不论对人还是对动物均有强刺激感染力,能不同程度地促成其他人科非人科动物脑内的情感类生化物质信息增进记忆积累,促成它们有简单根系的初级综合知觉出现超过同类的表现。

  由此,再提出一种大胆的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课题(NO:48)让高级动物直系遗传后代代代与智人相伴,结果会怎样?

如果母狮爱尔莎及其代代相传的直系“子孙们”均有条件与人性化母亲相依相伴,那么,经过几十代、上百代,被代代增进的情感信息之于大脑基础平台遗传之后,最终数百万年以后的爱尔莎的“第N代”子孙们能不能进化成与人脑相近的遗传性脑功能?

2017年8月5日加注:本书在前章已经提到——如果人们与某种动物长期“玩下去”,它将有更杰出的人性化表象可展现。这是因为智人聪慧的人性化举止含有丰富的情感信息,对客体脑有超强感染力,长期与人相伴的动物相比同类会更有灵性。)

  再反过来询问:某个现代人从小丧失母爱(包括亲情关怀不包括像狼孩一样彻底脱离人性环境),他就一定完全丧失与人脑相同的基础性响应功能?不会。仅有的可能,是造就冷酷、残暴、缺德的动物性格,但其综合知觉仍然不失高级敏度和发达。

  大自然造就的生命物种先天性遗传条件将不会因某一代、某个人后天积累的“逆反”信息刺激发生彻底改变。人类祖先一代传一代奠定的脑遗传基础在未经过连续N代反遗传积累的环境改变之前,人性与人脑基础性响应条件绝不会发生彻底逆转。

即是说:其隔代后人仍然是拥有人性化情感的正常人。

  实验课题(NO:49)增进的情感力量与脑进化呈现何种关系?

母亲给婴儿一个深深的吻,究竟能刺激出多少生化介质涌入婴儿大脑?婴儿脑电波究竟是怎样的峰值显示?建议生化学家、脑科学家早早有一个精确的数据统计。在此之前,笔者只能肯定地说:被母亲的亲吻推动的神经递质涌入婴儿脑内多于常态!

母亲之于婴儿的情感映像及其所链接的相关感官感觉,应该包括:与婴儿交流的面部表情、伴随孩子听不懂但听得到的语气声调、逗乐孩子的各种动作、经常性的亲吻、哺乳期的形影不离、各种抚摸方式、各种关爱举动、相互依偎和同床共眠等等。

  人们毫不怀疑,那些联系母爱的人性化情感映像对现代婴儿拥有强刺激信息感染力,可产生足够的动力推动脑神经介质循环运动。发生在微观物质运动领域的此种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多时间里比婴儿的“食欲”刺激性更加强烈,密度更高。

当婴儿脑内区隔食欲和食物的情感类映像记忆促成了以情感映像为中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后,它将随时转变成自身体内神经递质传递的“习性”而酿成一种无法摆脱的对情感信息的依赖和需求。此时即可发现:母亲面对周岁大婴孩装做不理他,脆弱的会伤心而哭,再大点的会有讨好母亲的表现。说明孩子体内脑内除食欲之外另一种生化介质运动的强大引力已然形成。孩子有了对情感信息的依赖性,不被满足就有不良心理反应。

当新的记忆积累成为大脑另一个有“主映像”之根系的响应中心之后,人脑就自然而然开始孕育模糊概念。人脑最原始的模糊判断是情欲和食欲两种指向,延伸为亲情和陌生两种判断,即在情感映像记忆积累的基础上有了亲人和生人两种模糊取向。

也从此,其脑内构成了可进一步响应、进一步积累的拥有多根系和多向性生化记忆链接机制的优秀响应平台。人类意识起源的脑内生化物质条件正是如此被增进积累、被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它的个体大脑“机能”天然生成过程和此后代代遗传启程。

意识起源的个体生化物质基础的机制生成,揭示出一个能为现代人很容易接受的道理:意识从它起源于人脑一开始,就包括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相矛盾相冲突的基本方面,即“食物映像”和“情感映像”两个对立统一的响应机制和互动意向。

事实上,智人种群不仅是意识的起源且包括意识的发展,都要依靠物欲和情欲两种记忆的相互链接、相互对立、相互冲突乃至相互推动之下才能真正构成有内涵区隔、有对应指向的概念反应,即意识涌现。进而才能依赖此一条件使意识丰富和延伸。

  从哲学思维高度观察:意识的起源除个体生理进程外,还应该包括人类整体的脑进化过程。如果立足于人类整体较高理论层面上,哲学观点是否一定要根据“劳动实践的需要”来把意识起源的质变进程界定在“劳动”之后呢?没有必要。理由有二:

  其一,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物的人已然是“有意识”的人,至少是高级综合知觉含理性萌芽的人。那么,在此之前的初级综合知觉漫长积累过程中,无意识的人科人属动物是怎么生存下来的?此一问,将又使哲学再次回到大自然赋予所有动物那些先天性脑动力上——那是推动前智人觅食生存繁衍后代的唯一动力。起初,此种属于所有动物本能的脑功能都是无条件本能或是初级综合知觉条件反射本能。

  其二,在人类意识起源的整体进程中,整体必须依赖每个个体生理进程的发展演变和直系遗传成果。没有个体人脑意识的产生,就没有意识的起源。现代人不能去设想远古时代会有一种魔幻式“基因突变”发生:一日,“上帝”感叹前智人种群进化过程太艰难太缓慢,便使出魔法用一天工夫就齐齐把人种动物都变成了有目的有意识的人。

  即便是在意识起源过程中确实曾经有过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那也须先从无意识的人种动物中某一个体的基因组合和基因遗传开始,然后逐步繁衍,并代代扩大种群。况且,“基因突变”只能在微观领域才称之为“突变”,相对于宏观领域的人类社会,基因突变应该被称作“渐变”,是一种人们无法意识到的人脑精细组织结构的改变。

上述两条理由,驱使本书的理论判断思路又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先重视研究每个个体脑进化的生理进程的先发先导性机理上来,虽然,个体人脑响应功能演变的先发先导机理不能等同于人类整体活动的决定性意义。但是,每个个体生命进化却能表现接续而来的共性生命进化。人类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的发展、变化、遗传,逐步演绎出了种群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否认个体进程中意识起源之规律也将否认人类整体意识起源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