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有感


静寂有感
喻建国
静寂,自然就是没有声音,十分安静,绝对鸦雀无声。真心信佛之人会摆脱一切烦恼忧患,让自身沉入纯静,心境处于静寂之中。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有曰:“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宋·梅尧臣《翠竹亭》诗刻画另一番静寂:“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椽。游人多寂静,啼鸟亦留连。”元·商挺《潘妃曲》描出了伤感的静寂:“冷冷清清人寂静,斜把鲛绡凭,和泪听。”鲁迅在《三闲集·怎么写》中把静寂中的内涵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近日来到塞浦路斯探望小儿,居住在地中海中的帕福斯山上,倒是让我也领略了静寂。小儿住房花园的东旁有四棵大松树,20多米高,照例应该有鸟在上面,可是在我居住期间却未曾见到过一头鸟。早晨醒来,也听不到鸟啼,只有风声,要不就是下雨天时的雨声。无风无雨时,一片寂然弥漫于花园中,也散落在整幢建筑内。
人在静寂中会有一种空虚感袭来,四周的一切均变得虚无,存在似乎已然消失,一切均无。《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曰:“心镜明,长鉴照,寂静修行弃喧闹。”《云笈七签》卷十七有曰:“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名真慧。”在佛教修行中有一种方法称为三昧,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
人在静寂中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有人在心理实验室中曾经去感受静寂,在实验室中四周是白色的墙,地面是地板,人坐在地板上,墙面有吸音材料。人刚进去时觉得很舒畅,原来世界中的噪音全部离身而去,自己觉得这是十分珍贵的环境,两分钟以后,空虚感袭来,自己觉得无聊在升腾,接踵而来的是挫败感,接下来自身感觉需要声音的支持,否则几乎活不下去了。自己发声,自己想办法寻找声音,但是所有的自己能够找到的声音都不能够产生反应,自己开始感觉凝固了,死亡感袭来。仅仅过了12分钟,体验静寂的人发出信号要求离开实验环境,回到含有噪音的人间。这一实验说明:人们的生命需要适量的噪音,绝对静寂是人类生命无以承受的。
人是社会的生物,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不能离开这些声音,人若全部离开这些声音,人的生命将无以为继。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本身就会发出很多声音,也会从别人发出的声音中去感受声音的魅力。适量声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适量的声音既含有社会发出的,也含有人自身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