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得到的中国经济巨变 ——我的11月书单


  11月读书5本,保持了平均一周一本的正常节奏,主要时间用在了厉以宁老先生的改革文集上,其他几本也主要是关于近年经济变化的。可以说,只有回顾才知道巨变有多大,沧海桑田之感油然而生。各书简评如下:

  1.《全球电商进化史》,(美)波特·埃里斯曼著,李文远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是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在电商行业浸淫多年,也在世界各地走动较多,所以写起世界这些年的电商演化情况也是得心应手。从本书有一个明显感受,就像当年我们一批海归及国内创业精英膜拜美国进行着模仿型创业一样,在今天的亚非拉国家,有一大批马云、刘强东等中国电商标志性人物的拥趸,在各自国家也朝着本地版阿里巴巴、京东的方向在艰辛探索。

  由此,中国电商的世界成就可见一斑。如果再对照一下欧洲发达国家并不发达的电商体验,更可以感受到中国在互联网经济上的“超英赶美”之势。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厉以宁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编年的形式,在每一个年度选编了厉以宁先生一篇文章,涉及经济发展各个方面,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具体问题的分析,一如本书所介绍,可以从这个特殊的角度看出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篇,既能感受到理论上循序渐进的不易,更能感受到中国发展之快,当时文章提到的发达国家的场景,中国今天已经实现。

  3.《感官消费——一门全新的消费经济理论》,詹国枢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提出一个新鲜的视角,就是将人的各类消费行为归结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五种消费,而且区分了高低层次,分析出12条规律。又引申出一个“视听消费系数”概念,视听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高则消费水平高,因为其更具有精神层面的特征。

  本书借鉴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又有所差异,读来还是很受启发,尤其是搞电商与新零售的值得一读。

  4.《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美) 斯蒂芬·哈尔西著,赵莹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书最想表达的就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史并非一塌糊涂,而是不断在积累积极的因素,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官僚体制、军队建设、交通运输、通信体系等方面学习西方现代国家做了改进,却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作者还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大部分国家、几乎整个非洲和美洲都被殖民了,而中国却没有?虽然自我解释得并不圆满。

  5.《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出版。

  与《百家讲坛》十多年前火爆时的出版景象相比,本书在今天已经显得平淡了许多。书的内容是作者近十年读史札记的汇集,功力在,也保持着一贯的风格,但读起来已无当年的感觉。

  如果再联想到易中天、于丹、阎重年等曾经的学术红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许意味着时代已经进步,中国文史的科普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中国人需要开始更深入地思考。

  本月推荐书目:厉以宁先生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从中深刻感受中国经济的巨变。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