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应该被突出的三个重要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仔细看报告中关于房地产定位的话,在“房住不炒”的定位后面,还有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即如何增加供给,提供保障,推出租购并举措施的设想。然而,正是后面的补充语言,使我们只注意到解决住房问题的路径,而忽视了它的主体语义,即如何体现“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义。

  我认为,把握好“房住不炒”的定位,必须紧扣实质问题:

  一、“房住不炒”意味着房子必将去金融属性

  众所周知,商品房发展的历史,如果从1981年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算起,有30多年了,如果从全国取消福利分房算起,也有近20年的历史。1999年至2003年是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15年到2017年3年期间的房价暴涨则被人称为“史无前例”。所以,房地产被炒的历史不短。尤其是近3年的涨幅在一二三线城市都已经翻倍有的甚至翻了好几倍。原因在于一个字:炒。

  毕竟,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的房子不同于股票,是绝对不能用来炒的。原来炒了,是失误也好,是试错也好,不等于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天黑。只要我们及时猛醒,还可以“亡羊补牢”。从及时纠偏的角度看,“房住不炒”的决策是可贵的,也是英明果断的。现在,要体现这一定位,就意味着炒房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不管你对炒房有多么留恋,不管炒房曾经给你带来多大利润,也不管你在低位盈利还是高位接盘,这一定位都将意味着原来的状态戛然而止。

  因此,“房住不炒”就是要去金融属性,不再对炒作抱有幻想,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房住不炒”意味着未来房价必将回调

  现在的房价高不高?这个问题尽管出于利益群体出发点的不同,舆论各是各的调,但有一个道理是必须要讲清楚的,那就是:房价已经真真切切地被炒过了。在金融市场,被爆炒过且涨幅惊人的东西一定是高过实际价值的,也就是说,一定是存在泡沫的。

  中央定位“房住不炒”,是有针对性提出的策略。让房价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是不是“房住不炒”?显然不是。“房住不炒”不应该止于今后再“不炒”,而应该是对炒作进行纠偏,让“房住”成为现实。

  正确理解“房住不炒”,就意味着未来房价必然下跌。因为房价因炒作变得虚高后,已经脱离了居住的本质,只有回调才能体现“房住不炒”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房价跌多少才算回归“房住”属性的问题,而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不起不跌,维持高位的问题。

  “房住不炒”,说出来看似轻松,但分量是很重的;听起来似乎漫不经心,实际上是非常果断决绝的。

  三、“房住不炒”意味着房地产发展的方向必将发生实质性改变

  “房住不炒”定位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之中,意味着这一决策不是一时一刻能够轻易改变的。也许会持续几届,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改变。所以,任何企图短期内炒房牟利将会卷土重来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房地产发展方向发生将发生什么改变?十九大后,舆论已有详尽的分析,诸如多主体供给土地和住房,多渠道保障不同群体,租住同权、租购并举等等措施,诸如房地产税的推出等制度。总之,围绕“房住不炒”注定会有一个由弱到强、由慢到快、先急后缓、逐步推进的过程,注定会在长时间内充分体现这一策略。

  各位,由于某种利益的需要,你可以不喜欢我的言论,但你不能不承认我以上就荦荦大端所分析的三个本质问题是符合“房住不炒”基本定义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潮涌动浪花溅。但大风大潮过后,必定是风平浪静。房炒过后,几千年形成的“房住不炒”又将让狂热的现实恢复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