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高血压是器质性疾病病,是实病,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重视。
如果我们得的是“过度自私”这种人格障碍,它虽是诱发各种心理、心身疾病,甚至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又属于无形的“心病”范畴,因此自私型人格障碍属于心理亚健康问题。
虽然自私人格障碍能够诱发各种心身疾病、心理疾病。但没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防范。
常言道“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防患未然,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心病还得心药医”,内观疗法正是治疗自私人格的强心良法、心病良药。
1.自私问题辩证观
在《论语》中,孔子曰:“过犹不及”。就是说凡事太过或不及就会失去平衡,出现问题。人类的自私心理、欲望也是一样。告子曰“食色,性也”,自私本来是客观存在,是人的本性之一,是自然的需求。适度自私、有所欲望是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你自私过头,就会伤人害己,危害社会和谐安定。
2.大私、大我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生存5000年,在与大自然和外来种族、自然灾害的无数抗争中(如98年抗洪、汶川地震等),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她的舍小我、为大我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又是一种大私、大我,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3.当今社会过度自私人格流行的历史原因探讨
(1)改革开放前,国家百废待兴,物质匮乏。因此那时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国家利益。提倡学“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也因为忽视个人利益,因而助长等、靠、要的“大锅饭”思想。
(2)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进步,满足、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又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以往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和过于忽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则不利于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所以提出要“改革开放”的决策,适度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并提出“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这样的市场经济口号。这些政策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无疑成为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已经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由于强调经济发展,强调GDP,精神文明发展滞后又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主要问题。因此,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虽然国家社会物质基础日渐丰厚、富裕。但是,人们的自私意识也隐性滋生,甚至个别人出现恶性膨胀。
4.“过度”自私可能导致危害
(1)对个人来讲,“过度”自私会导致所欲不遂,甚至情绪失控。成为各种心理、心身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神经性皮炎、癌症、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内在原因之一。
(2)对家庭来讲,“过度”自私就会导致家庭关系障碍,如夫妻、婆媳、亲子关系不和,影响家庭和睦。
(3)对集体来讲,“过度”自私会影响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导致内耗增加,最后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4)对国家来讲,少数人的过度自私,就会导致道德沦丧,触犯法律。做出危害社会和谐的不法行为。导致社会出现道德危机、信用危机。
(5)对国际社会来讲,少数国家过度自私、挥霍无度,就会强取豪夺,就会引发战争和杀戮。
(6)对于我们地球来讲,我们人类过度自私,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最后自取灭亡。
5.自私人格引起当今流行的“心病”
(1)“缺心病”流行。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来无可厚非。但有少数人私欲过度膨胀,良心丢失,患上“缺心病”,做出危害社会和谐的行为。如毒奶粉、毒大米、豆腐渣工程等。所以说,再完善的法律也只能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属于事后惩戒。如果他先患上“缺心病”,被“私欲”蒙蔽了良心,他就会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所以防患未然的强心工程才是治本之道。
(2)“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病流行。当今时代,对于财富的过度崇拜,使部分人已经无意之中习惯于“我得到了多少?或我得到的太少”的“自私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而考虑“我给别人回报了多少?给别人添了多少麻烦?”这样的感恩之心太少。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争斗,失去了祥和之气,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病,它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从容和乐趣。
(3)“先心病”早早发生。当前的独生子女教育也出现了严重偏失。在“心”“智”教育中,偏重“智”的“应试教育”,忽视感恩、责任、节俭等“心”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早早地患上了“先心病”。可以说: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责任之心成为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
四、身心健康需要内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内观
通过内观三项目反思,就会觉得别人给自己的帮助多,而自己给别人的帮助少,同时给别人添的麻烦多。因而体验到“幸福之心”,恢复“自信之心”,唤起“感恩之心、回报之心”,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焦虑、抑郁病情缓解,所以身心健康需要内观。内观疗法是强心良法、心病良药。
自私人格虽是一种心理亚健康问题,但它又是各种心理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内观。
五、内观能“求放心”
孟子说:“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内观疗法正是一种致良知,求放心的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