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


 

乡萌咖啡 | 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

作者:徐新桥

原载

绿乡萌

百家号02-2813:45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日起,绿乡萌平台开设“乡村振兴的道道”专栏。农村土地,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最基本最重要要素。第一讲,就特邀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徐新桥博士撰文解读农村土地重要政策,驳斥脱离国情的拍脑门观点,答疑解惑,厘清误区。

如果言必称希腊,那就不能脱离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国情是什么?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希腊”的人儿都多,人多地少难以想象,这地儿的素质还不理想。既然国情迥异还时过境迁,那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包括乡村振兴策略,怎能东施效颦刻舟求剑?

 

众所周知,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人均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禀赋不仅相对于最被所谓专家“希腊化”的美国还匮乏,而且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足。这决定了我国“三农”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天然的极度劣势,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有根本性改变。下面让数据来说话:

 

我国农业劳动力基数过大,劳动力型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后天难补。

 

截至2015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员数242.2万。而同期,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1919万,不是全口径农民哦,只是包括兼业(外出打工)人员,与美国形成数量级数的差别。我国农业就业人数是美国的90倍,这是将近百倍啊!

 

我国如此体量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远远超过农业需求,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也是农业劳动力中大部分青壮农民兼业的供给侧原因。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会逐步增多。

 

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简称“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24亩,美国劳均经营耕地面积957.47亩,美国劳均经营耕地面积是我国的103.6倍。同志们,这可是百倍以上啊!

 

为什么我国农业人工总成本远高于美国?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分母过大,分母中又主要是劳动者数量太大。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云华研究报告,2015年,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张云华认为中国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美国,表明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低的事实相契合。

 

但是,这与中国农业劳动力百倍冗余的国情无可奈何地契合。老天爷,生生活活地要让我们百倍努力哟!

 

另外,从张云华研究员公布的这组数据,恰恰看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处,也就是我百倍冗余美国的劳动者,而只有4.11-28.23倍不等的人工成本差距,可见我国农业非劳动量型的集约化产出非常之高。

 

以下三个问题试做设问讨论——

Q1

1.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乡村人口数占43.9%,为60346人。以此计算,农民人均耕地3.356亩(前面人均耕地1.477亩是全国人口对耕地的分摊)。

 

即使勤扒苦做精耕细作,单位土地产出高于美国,但由于人多地少的极为特殊的国情,农民人均土地总收入仍然十分微薄,一年从土里刨出3000元左右收入,是不足以支撑现代生活的,更谈不少医疗教育养老等供给保障。

 

如果土地私有化,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很容易应急变卖土地,那就很容易让土地最终集中在极少数资本者手里,导致中国形成既史无前例又世界无比的庞大无产阶级队伍(比如6亿人),加之遭遇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初中期,就算中后期吧,将来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可与昔日的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同日而语,新增和可容纳的就业岗位也十分有限,这个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加上城市失业大军,包括人工智能顶替、新业态缩减的人员、精兵简政人员,实际上成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比如8亿人)。

 

Q2

2.把农民捆在土地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长期国策?

 

不认同这个“捆”字的主观,改成“困”字也许勉强有点客观。农民的身体流动性、工种流变性、户籍变动性,已经是完全自由的,身份附加的福利差距也在随着国力增强不断缩小。

 

为了保护农民,还实行了对落户城镇的农民不得强迫其交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稳定政策。但是,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这种公有制性质,不会变。这是作为广大农民基本生产资料甚至是生活保障的底限保障。

 

现代化有一个过程,西方一两百年几百年,我们发挥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至少也要几十年吧?十九大规划的是到本世纪中叶,从现在算起要33年左右。更何况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高比例的农民国情,转岗就业会更加困难。

 

所以,把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保护农民长期的承包权、放活土地的经营权作为长期国策,客观上是历史唯物史观的体现。在坚持土地国策的同时,启动乡村经营战略,同时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转移一部分“农民”为“市民”,兼顾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养生休闲、文化创意、养老等业态,让仍在务农的“农民”变成“农民+乡民”,从事农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实现十九大提出的让农民变成有尊严的人。

 

Q3

3.土地大规模、农业高科技和机械化为什么不能加快发展?

 

还是人多地少,田块细碎的主因。土地大规模集中到个人手里,不仅会让很多人无事可做,而且其经营风险影响的人群较多,所以只能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高科技和机械化一直在加快发展,但不是不能加快,也不仅仅是受到田块的分隔限制,其实还有无工可打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农民的机会成本原因,他们把农业劳动当做保基本生活和“混身子”的生命过程,认为自己的劳动不是成本,但如果全都机械化了,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土地十分有限的产出一算账就划不来了。

 

再者,对于我国种植结构的产品小规模、多样化特征,熟练劳作也是集约化的效果,也不好与大宗农产品大豆、小麦之类的大耕作相比。

 

本期嘉宾:徐新桥

徐新桥,管理学博士,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院校的客座教授,长江讲坛、荆楚讲坛演讲嘉宾,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主持起草省委省政府城市圈、鄂西圈、汉江带等多个区域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长江经济带九大行动方案,全省“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发表论文数十项。曾获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奖励7次,湖北省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