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率弟子探寻上饶名门望族费宰相故里
铅山,一个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地方!
有个显赫费氏家族:“科第世家”
曾祥裕 曾海亮
风水中国 5月1日赣州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弟子班,招生咨询热线电话 19907975916
铅山水秀美
江西铅山水秀美,人文厚重,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这句诗充分体现铅山农耕社会的富足和安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河口镇富庶之地
得益于这块神奇富庶之地的哺育,明代铅山县河口镇紫家村涌现了一个显赫的费氏科第世家, 共出进士6人,举人14人,在明朝做官的78人,清代也有9人。
费家冠盖如云萃群英,名不虚传!
明武英殿大学士夏言, 曾撰写称颂费氏族人科场风光的楹联:“叔状元侄探花连登甲第,兄宰相弟尚书并作名臣”。联中的“状元”和“宰相”指的是费氏第六代精英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费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状元,嘉靖三年(1524年)继任内阁首辅;“尚书”则是指费宏堂弟费寀,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廿三年(1544年),晋礼部尚书;“探花”则是指费氏第七代精英费宏堂侄费懋中,正德十六年(1521年)鼎甲探花,历任翰林院修撰,仕终河南提学副使。该楹联描述的就是费宏自少保入内阁,费寀为赞善,费懋中为编修,一时间兄弟侄子并列禁近的朝中佳话。
文史知识渊博的毛泽东曾对江西的方志纯说过, “你们赣东北的铅山有个费宰相,晓得不晓得? 这个人死后就葬在铅山县。”可见,费宏此人了得。
费宏
我仰慕费宏的才华,2018年初春,我走进上饶铅山县河口镇紫家村寻访费宏。村中新竖立一座费宏的雕像。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为费宏的后裔,他们以这种方式纪念老祖先。
与敬仰的费宰相合影
费宏文采华丽
费宏生于明成化四年(1468),从二十岁进入仕途至六十八岁逝世,历经三朝,两次致仕,三次入阁,辅佐两朝达十年,为官三十余年。虽屡遭谗言,或被贬,或被疏远,或被重用,始终是勤勤恳恳,忠心不贰。 虽位至首辅,富贵己极,却一直崇尚节俭,食不兼味,除官服外,很少用丝织品。在他身上还可见到世代为农的家庭烙印。作为师从孔子、孟子的一代风雅大儒,其坎坷的一生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他是历史在明代中期贡献给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封建政冶家。
费宏一生起伏,但是报国爱民,初心不改
费宏居家时,开挖惠济渠,建筑新成坝,讲学含珠山,造福桑梓。费宏工诗善文,著有《鹅湖摘稿》二十卷,以及《湖东集》、《宸章集录》、《遗德录》、《惭愕录》等若干卷。另有徐阶、刘同升编《费文宪集选要》七卷,存于《四库全书》中。
费宏无疾而终,享年68岁。世宗皇帝闻讣,念费宏忠心为国,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帝,乃有功老臣,遂赐费宏为太保,辍朝一日,亲自制谕三道祭文,率三品以上官员至费府悼念,并派宰相夏言护送灵柩返归费宏故里,按九千岁礼仪敕葬。
怀着对费宏的敬仰之情,我们先走进墓园向他鞠躬。
与弟子一起考察名人名地
费宏墓的规格豪华,显示了其身份不凡
人们怀念有报国爱民 情怀的费宏
费宏墓 风水有值得研究价值
费宏活的精彩
费宏墓坐落在村西的含珠山下, 墓口立有青石牌坊——“状元宰坊”,“状元宰坊”牌坊后,一条甬道直通墓茔。甬道宽6.5米,长27米,石板、卵石漫地。5对石人、石马相向排列,造型端庄。
墓园林木蓊郁,满目苍翠,弥漫一种幽雅、肃穆气氛。
甬道前端为一院门,两侧楹联云:“含珠远眺新城坝,冠盖旁迎惠济渠”。文中的新城坝和惠济渠均是费宏为家乡百姓修建的水利工程。
院门内即为墓地,费宏墓墓体采青石砌筑,圆形攒尖顶青条石纵置。高3.3米,直径4.4米,四周护以青石矮墙。护墙后矮墙正中竖有青石墓碑,碑高2.7米,上镌“明宰铺费宏之墓”七字。墓茔占地面积860平方米。
考察名人名地风水,提升自己认知水平
经测,墓碑坐向为壬兼子,明堂开阔,依山傍水,右水倒左。
费氏家族人才辈出, “冠盖里”的荣耀,源远流长,在于先人们崇文重教 。费应麟经商福建,“惟置书籍数笥而归以教子孙”,不仅资助县学,兴办“东岗书院、景行书院”,还在横林含珠山创建了“含珠书院”作为族中子弟讲学之所,聘请名师执教。费瑄、费璠、费宏、费寀等更是亲自为子弟讲学,率先垂范。众多子弟读书明理,志向宏大,入仕后,虔诚践行仁政亲民的儒家思想,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功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