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沉醉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国度和民族,印度最古老的经典也与宗教相关。
印度最古老的经典是《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诗歌文学作品的总称。

《吠陀》有十卷,共有1028篇颂诗。最早的吠陀可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200年,囊括800多年的历史,即将发展到现在的文学样式。在印度经典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对神的极力关注以及他们神秘的宇宙观。
“吠陀”(梵文veda的音译)为婆罗门教,它的本义为“知”、“知识”。相传为古代仙人受神启发而诵出,是口头作品,后由广博仙人整理而成;历来被奉为“圣典”。
《吠陀》作为文献典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吠陀》是指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它们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古经典。《梨俱吠陀》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神祗的赞颂;《阿闼婆吠陀》是法术、咒语的汇集,旨在祈福禳灾;《婆摩吠陀》和《夜柔吠陀》是附丽于《梨俱吠陀》的典籍,前者为配曲演唱的歌词汇集,后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歌词进行祭祀的说明。
广义的《吠陀》除了上述四部本集以外,还包括兼附于“诸本集”的其他上古文献。
在这些颂诗中,人们看到,这种宗教精神一开始,就表达了人类灵魂好奇和疑问,启示和智力探寻的苏醒这种独特的方式,使人眼前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