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的时间空间及其功能——《阴阳证治学》节选


    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8-3-18​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世界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更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中国朴素唯物主义阴阳学说首先回答了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哲学命题,从而使中国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束缚及其神权统治,从而引发了人类第一次文化复兴在中国的秦汉时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26],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纵向的节律运动为中医研究所遵从;空间是横向的结构变化,为西医研究所重视;时空运动产生功能。中医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气化阴阳,阳化气,阴成形,宇宙万物包括人体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生命阴阳运动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生长壮老已的生老病死过程,如何根据医学客体的客观实在性发挥医者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人体生命不同的生理阶段和病理过程调护阴阳,使之始终保持相对平衡而愈病养生是阴阳证治学的重点阐述内容和努力追求的效应目标,并根据内伤病阴阳证治的时空运动提出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及其概念体系如: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内伤病属性病机、阴阳证治—调和治平、属性方药---治调防养、见微知著---未病先防、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全息实象---远程诊疗等学科概念和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体系用于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下面从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简单性与复杂性、阴阳证治的时空与功能六个方面系统说明阴阳证治的时空及其功能。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体现的是速度;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体现的是规模。比如生命从小到大、从胚胎出生到衰老、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运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变化等都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容纳解释和说明事物复杂性问题时既要通过时间思维反思过去、洞察现在、预测未来,更要培养和运用立体的、多维的、全息的和动态的空间思维纵横思考、时空判断、立体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水平。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人们度量时间和空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他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从而束缚人们对客观规律和科学真理的探索。所以,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研究中为了有效解决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努力实现低成本诊疗与防治,在系统掌握时间的有序性运动的基础上亦透彻空间的广延性变化,不仅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时间运动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既辩证,同时也重视人体生理病理的空间形态结构改变程度既辨病,努力实现主观努力与愿望和客观事实规律相符合,可有效避免由于主观认识的不足而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或由于对客观事实认识的浮浅而犯保守主义和片面性错误。正是由于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从时间和空间等全方位广视野多维度对内伤病客观事实进行纵横思考和全息研究,才得以创造性的提出了“阴阳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阴阳证治学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生命健康疾病与寿夭定律、“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体系、“全息实象---远程诊疗”象诊技术,并成功物化了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治疗工具用于内伤病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不仅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更填补了内伤病辩证体系空白。用阴阳证治学理论所物化的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不仅明显提高内伤病临床疗效更显著增强内伤病防治策略能力和水平。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牛顿的机械论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无关,是独立的存在。时间虽然以物质的运动来度量,但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事物,外部物质的存在不以时间的形式作为证明。空间是平坦的,是物质运动的场所,但它又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这种时空绝对性观点深刻影响着西医学空间静态思维发展,以至于走向僵化。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用科学事实打破了这种绝对的时空观,并为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离。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证明的那样,时间更重要的性质不仅在于它是系统外的一种因素,(运动的存在方式),而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参量、一种运动,从而使得这样的时间成为内部的时间,内部时间是系统的内部变量,是事物的内部属性。由它决定的熵区分了系统的过去和将来。一个系统由潜熵向熵的转化就是系统生命演化的动力,因此系统所具有的转化能力本身就是系统生命的标志,而描述这一能力的参量“熵”乃是内部时间的函数。内部时间决定了系统的演化,与之相应的就是生命本身。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理论构建之初,就已经懂得运用时空相对论观点对人类进化各周期规律、个体生命健康疾病与寿夭的运动变化和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并通过对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过去和现在的认识与把握而准确推测未来而预防疾病赢得健康长寿。时间和空间即对立又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时间的顺序性、持续性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持续性;空间的广延性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因此,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特性和运动状况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物质运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时空的绝对性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物质运动有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本质规律性需要我们去认识揭示和把握;时空的相对性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认识揭示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规律逐渐深入的过程,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提高的相对性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空间和时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已为科学的发展所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且深刻揭示了空间和时间同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物质运动的特性制约着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的产生发展进步与创新均是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运动的结果。比如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学术发展,从3百多年前的科学巨匠牛顿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力学到现代物理学家霍金的量子引力论就足以说明自然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术的发展创新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到阴阳证治学问世如此,中西医的平行发展与相互超越更是如此。因此,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追根究底是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时间与空间是共存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人无论依靠何种手段都不可能将时空两个方面同时准确测定,也不可能从其中的一个方面过渡到另一个方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时间)与粒子性(空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事实上,宏观世界的时间特性与空间特性的关系也是这样,他们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26]。医学客体亦既医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时空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更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目前的医学主体是由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组成的,中医脱胎于时间文化母体;西医脱胎于空间文化母体。西医选择了形下之器---结构;中医学选择了形上之道---关系和属性,各自即独立发展又彼此借鉴并最终形成整合同样是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选择。尽管面对同一种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层面的切入点不同、时空选择不同和思维方式不同,两种医学体系从世界观、方法论到技术手段均截然不同。所以,无论是认知途径、思维方法、科研路径、诊疗手段和防治策略均具有不可通约性又具有功能优势互补性和科学思维智慧的可借鉴性。正是由于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产生的时空文化、思维、哲学、人文及其理论背景不同,故产生了东西方两种各有优势和特点的医学体系共同为人类服务。随着人类文化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和中西医学的成熟与进步等医学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观念突破、思维拓展、时空交汇、纵横思考、优化升级与彼此借鉴,必然会引起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革命。从目前中西医学研究的时空分离到未来医学的时空整合、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为影响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推动中西医理论由结构与关系和属性彼此独立到走向整合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26]。中医本身的发展更是如此,中医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虽然有所停滞但是相对的,而创新发展是绝对的。阴阳证治学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在即努力彰显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关系和属性层面进行研究的象思维特色优势与智慧的同时,又不忘借鉴西医的结构性研究成果和相关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研究进展,在当代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成为主要诉求的时期而撰著。   

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时空无限性的观点认为: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他们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会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时空的无限性。时空有限性的观点认为:具体事物的存在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它在时空上是有限的,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各个有限组成了无限。如何突破事物的有限界限进入无限的时空就是我们进行时空研究的重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上可以让我们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不至于主观片面唯心;在实践上可根据时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等唯物论哲学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前景、优势、趋向、速度和规模等进行科学的认知、判断、把握和驾驭。人体是一个由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的统一整体,空间的特点是广延和对立,时间的特点是持续和共享,时空概念构成一切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离开时间的空间,也没有离开空间的时间,人体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及其关系都正常人就健康,人与天地自然社会或自然社会环境与人的关系都和谐人就长寿;时间结构异常、空间结构异常或时空结构都异常的人就会生病。中医文化传统注重人体时间结构的研究,西医文化基因注重人体的空间结构的探索。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空间结构异常会引起时间结构异常,人体时间结构异常也会引起空间结构的异常,或人体时空结构都异常,而且两种结构形态及其功能的异常又可相互影响与促进。但在临床实践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人体时间结构异常而空间结构正常的患者在西医看来会出现“有症无病”的现象,患者感觉有病或真的身心不适但用西医方法检查又查不出病因;另一方面,人体空间结构异常而时间结构正常的患者,在中医看来又会出现“有病无证”的现象,患者没有什么不适感觉或偶有感觉又无关痛痒,因而不去就医或就医也可能无显证可辨。比如一些肿瘤早期的患者,无论是西医的 “有症无病”还是中医的 “有病无证”,都会耽误患者的治疗[27]。医学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但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不同具体时代与时期的医学主体、医学理论及其医学模式认知是有限的和局限的,需要不断进行认识深化、理论创新和方法学革命,这是由于医学主体在认识客体的不同阶段的时空有限性思维决定的;就病人客体而言,健康--疾病--转归也是一个由隐症到显症的动态时空过程。另外,由于中西医的时空切入点不同和各自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围的不同,西医的物之质结构性精细化研究很难超越中医的物之事关系和属性整体观思维疆域;而中医的形上之道关系和属性层面的规律性探讨亦极不情愿对西医的形下之器的结构层面进行细究,这却成功造就了中西两种优美对称的医学体系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优势互补。从中西医学的时空选择、不同认知层面、不同研究方向和不同时期的研究水平,从经验积累到理论研讨,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到全息医学模式,都是医学时空运动从有限性到无限性的永恒发展。基于此,在外感类传染病肆虐的过去,有《伤寒论》、《温病学》相继问世;在外感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社会老龄化,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原有的理论不能对此类疾病进行有效的容纳解释和说明,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高昂的内伤病防治成本并未与健康愿望同步,每一个具体时代,人类总是被新的疾病所困扰,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势在必行。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按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规律、物质能量信息运动规律、人类进化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生命周期规律、生命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形态结构功能运动规律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结合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要求而撰著。

5、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随着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及其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自然观图景的形成,催生了近代科学的蓬勃兴起。牛顿和大多数古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一样都认为自然的本质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自然的简单性观点集中反映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当中,反映在自然的规律性、机械性、自然的外在分离性、自然的还原性和自然的祛魅等几方面,具体表现在绝对的时空观、时间的外在性、非生命性和对称性等方面均表明自然在本体论意义上是简单的。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发展和基因技术的进步,是生物学特别是西医学上的还原主义得到了彻底的贯彻。随着最新发展起来的复杂性科学——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的崛起,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非线性、馄饨、分形等复杂性现象。自然界既存在着结构上的复杂性、边界的复杂性和运动的复杂性,更存在着关系和属性上的不稳定性、多连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和涌现性复杂运动过程。这和中医将人体生命看成与心理、社会、自然、宇宙息息相关并以此研究的复杂巨系统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中医学的任务就是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药食同源等非线性思维方法对生命健康与疾病复杂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属性进行多维度感知与研究,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彻底实现大道至简。

6、阴阳证治的时间空间与功能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和精微物质运动,同样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从文化的阴阳思维角度讲,阴阳运动从时间的顺序性考察已经在中国上下传承五千年;阴阳运动从空间的广延性比较可以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遍及世界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物质的时空运动必然产生功能。随着阴阳的时空运动,产生了极具代表性的阴阳文化、思维、哲学和自然科学,以时间为本体、以阴阳文化为背景所产生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思维方式、科研路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和西方现代科学的文化语境、方式方法与研究取向形成明显差异但可以优势互补是客观必然。象思维科学是以时间概念为逻辑开端而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诞生在中国的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物质世界是结构、关系和属性的三维整体,中医学从人体生命的关系和属性层面切入,因其主要研究形上之道既物之事且富含医易阴阳哲理,故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更对发展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贡献了东方智慧。正是由于中西医学主体对时空的不同选择,不仅决定了中西医的研究范围及其功能的差异,更决定了中西医认识方向和实践方法的不同。中医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本位,西医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本位。经过长期的积淀与发展,就产生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的医学文化形态和科学技术功能。中医学通过对阴阳运动的观察后认为:人体同自然界一起同样存在着生长化收藏的运动规律。五运六气是宇宙自然规律,人类进化是生命运动规律,均体现着气化阴阳的时空运动内涵。《内经》在阐述五运六气时曰:“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又是一周。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五运六气迭乘运转,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言,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圆满十二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六气推衍,其数相同”;人与自然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以升降出入为主要运动形式。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既西医所述的新陈代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在阐述生命运动规律时亦曰:“无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例如中医的症、证、候、证候等名词均属于象思维科学概念,具有明显的“内虚外实、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总特征。“证”是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客体运动状态的概括和描述,也就是中医对客体运动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形状和态势,即客体临床表现——“症”的概括和描述:而“候”是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客体运动状态改变方式的概括和描述,也就是中医对客体运动状态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的概括和描述;而“证候”则是证和候的时空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总括[28]。特别是证候层次从具体症候、类症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高度辨识的思维过程,则系统呈现了阴阳证治思维的时间空间与功能。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时空观是大健康理念萌芽的奠基石,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及其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联系与发展所组成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结构关系和属性的三维整体,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是由实物和场构成的,任何一个物体既有实物结构,又有场结构,场包括电场、磁场、引力场。物质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宇观、宏观和微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形式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思维的等。物质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位置关系和广延性。从物质运动变化的时间来看,它经历了无机自然界阶段、生物阶段、人体阶段、社会阶段、思维阶段等五个不同的但又密切联系的发展演化阶段;从物质运动变化的空间来看,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板块,即无机自然界板块、生物板块、人体板块、社会板块、思维板块。由于自然界、生物、人体、社会、思维等五个不同发展阶段和五个不同空间板块皆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要素,每一个要素对人体的健康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自然界、生物、人体、社会、思维等五大板块对人体健康的本质进行多变量、全方位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于是萌生了最原始的大健康理念,并成为大健康理念的奠基石。中医所谓“天人合一”的时空观正是大健康理念的集中体现和总概括。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可分为无机自然界、生物、人体、社会、思维等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却按照一定的次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这些发展阶段是连续不断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结果,不能任意跨越。如果将五个发展阶段切割成五个板块,就组成了五个立体的空间结构,而且确定了它们的空间位置,维持了物质的统一性和系统层次性,五个发展阶段和五个空间板块是大健康理念形成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健康、长寿以及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自然、生物、人体、社会、思维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反映这些因素的多种学科交叉和渗透的结果,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是大健康理念形成的科学依据。《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系统观、天人相应等,论述的内容涉及自然、生物、人体、社会、思维等五个科学体系的30多个学科,孕育和催生了我国古代大健康思想的雏形,所以《黄帝内经》是形成大健康思想的历史根源。面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从自然、生物、人体、社会、思维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低成本方案和措施,这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期盼,而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期盼也是推动大健康发展的现实动力[29]。阴阳证治学值此中西医理论与临床时空功能大拓展、大整合、大转型、大健康时代应运而生,从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时空角度切入,运用阴阳证治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实现低成本医学范式、医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型升级和解放医学生产力等学科价值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其内伤病防治与人类健康维护全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