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共享单车在改变人们生活,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行业淘汰也在不断进行。进入2018年,整个行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剩下摩拜、ofo和哈罗单车三家有实力、有背景的“巨头”公司,上半场轰轰烈烈的烧钱大战也随之戛然而止,春节过后,摩拜和ofo相继“涨价”。
价格战悄然中止
相信平时经常骑共享单车的朋友都已经注意了,无论是ofo还是摩拜,之前免费骑行的服务已经不见了踪影。其中,ofo关闭了1元月卡购买通道,摩拜的月卡折扣也已经停止,两家都恢复到了原来月卡20元、季卡60元、半年卡120元、年卡240元的常规价格。这让许多共享单车用户感到极其失落,纷纷吐槽价格上来了,服务体验却没有提升。
其实,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涨价,要知道在“低价时代”,之所以人们能够享受到1元、2元的包月价格,完全是因为各个单车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所致,为了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争。但是这样的价格战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在如今行业格局、框架已经基本稳定之后,留存下来的单车公司必然会回到正常的商业轨道,投资人的钱总有烧完的一天,如何赚钱才是现在各家单车公司所面临最要紧的问题。
新一轮竞争更加考验 核心竞争力
在“烧钱”、“抢地盘”成为过去之后,盈利模式和公司管理成为了摩拜、ofo双方角逐的根本所在。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一直位于行业第一梯队的ofo和摩拜,各自依靠其强大的资金实力攻城掠地,而在智能锁、合并等方面进行公关大战的同时,也提升了各自的短板,经过几轮调整,两家已经日趋接近,孰优孰劣难以评定。如今,又回到同一起跑线的摩拜与ofo,所面临的问题也完全相同,那就是何时盈利、如何盈利。
既然目标已经转向了盈利,那么单车公司的核心也将从资金转向用户。在共享单车行业前期,通过各种优惠活动所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如今市场增亮期已过,摩拜、ofo的用户运营能力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其实在回归理性竞争后,共享单车也完全走了一回中国创业公司传统的发展路径,创新爆发、跟随者入局、资本加持、烧钱竞争、寡头火拼,最后尘埃落定。虽然,共享单车还没有走到尘埃落定的一步,但是价格的回归也证明了整个市场已经趋向稳定。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摩拜、ofo相继“涨价”的时候,哈罗单车却对外表示将继续维持半小时1元、2元包月的价格,且短期内没有恢复原价的计划。这个获得多轮数十亿元融资的“后起之秀”,会不会因此实现弯道超车,很值得围观群众期待。
总之,共享单车价格回涨,对于用户来说虽然短期内意味着出行花费的上升,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若此举能让共享单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理,且服务体验也能随之提升的话,对于我们用户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有了共享单车出行的确变得方便了许多,企业赚点钱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