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歌星张可儿《奋斗》之感言


 李砚宗聆听歌星张可儿《奋斗》之感言

作者:李砚宗
来源:西山艺境兆亩草堂
 
一首名为《奋斗》的创业歌曲,这是由吴翰之作词谱曲,张可儿演唱,北京兰楚森音乐公司出品,其歌词为:“枝头发芽,并不是野心向上,江河流水,怎会是不思进取,光明的路啊总会有黑暗,黑暗的隧道定能通向光明,昂首挺胸,不一定勇往直前,卑躬屈膝是为了攀岩直上,前进的路啊难免遭险阻,山顶的背后,总有日出的光芒,继续走莫回头,只要心里有一盏灯,继续走莫回头,相信希望就在你的前方,昂首挺胸,不一定勇往直前,卑躬屈膝是为了攀岩直上,前进的路啊难免遭险阻,山顶的背后,总有日出的光芒,继续走莫回头,只要心里有一盏灯,继续走莫回头,相信希望就在你的前方,继续走莫回头,只要心里有一盏灯,继续走莫回头,相信希望就在你的前方。”
我对歌曲是五音不全,但对歌词中的“卑躬屈膝是为了攀岩直上”深有感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此,为感谢可儿演唱的《奋斗》特赠金石篆刻名章一枚。我给可儿的留言是:金石篆刻与劳力士相比一文不值,但劳力士万年之后将化为粪土,而金石篆刻的可儿名字将被铭记一万年。
很多官二代、富二代没有经历过在社会上的磨练,就直接按照父辈的安排择业,他们是肯定听不懂的,他们照搬成语“卑躬屈膝”来解释,它的意思就是“卑躬指低头弯腰,屈膝指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如果这样曲解就是大错特错了。我认为,歌词中的“卑躬屈膝”就是 “卧薪尝胆”、“慈忍”的代名词,其深刻含义耐人寻味。
纵观中国历史,“卑躬屈膝”的事例当属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据《资治通鉴》记载: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兵历马,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进而围困越军。越王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于是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交谈。表示越王勾践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吴王夫差同意勾践之请,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文种回到越国后,将吴国的态度告诉了勾践。勾践听闻决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一死战。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会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从越国撤军。越王勾践五年五月,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向吴国臣服,越国群臣都送到浙江之上。临水路上人们堵塞了通道,送行的军车一直到固陵。越王勾践仰天长叹,举杯向众人,痛哭流涕,默无所言。到了吴国之后,勾践被困会稽,叹气说:“ 我难道此生就如此了吗?”文种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最后都称霸天下。由此观之,这点委屈能算什么?” 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离间吴国君臣,施用计谋,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慈忍”,一切慈忍的背后都需要以一颗空灵、寂静、不容于世俗的心去对待,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人或者事情要做到波澜不惊,宠辱偕忘的层次,无故毁之不加怒,无怨尤的来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内心,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慌感,所有的毁疏都源自人性内部最深刻的恐慌感,所以常常惊醒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子,看破但不说破,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慈忍可以说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指导思维方式。最著名的是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歌曲总是给人以感染,燃起人们奋发图强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