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但土地改革失败使印度基础设施没办法建设,劳工管理方式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法发展,加之印度企业不愿意回本国投资,印度的制造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制造业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印度的经济财富都在体外做循环,没有进入自体经济。形成了有增长无发展、有增长无就业的局面。印度同时还面临着资源无法自足、输入型通胀压力难以控制等问题。
首先,多方面因素桎梏着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增长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核心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因素限制,印度的制造业却长期难以顺畅发展。印度人口虽然是中国的93%,但其制造业规模还不到中国的1/8。
第一个制约因素是土地制度。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搞了一次土地改革,但是非常不成功,反而使土地更加集中,并且抬高了地价。这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贫穷的无地农民仍然没有土地,二是没有廉价的土地供政府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使企业无法进行厂房等大规模投资。所以印度现存的土地制度是发展制造业的大障碍,但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复杂,这一点又很难改变。
第二个因素是政府缺乏资金。印度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没有钱进行生产性投入,印度各政党要么是现金直接收买选民,要么就是给选民生活物质的补贴。这导致印度政府没有财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等社会事业也都难以发展。
第三个阻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劳工法,使企业不敢在印度国内投资。印度的劳工法非常古老,是1947年4月由英国人起草的,到现在还在执行,而且越来越严格。这个劳工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雇工的利益,雇主在雇佣了劳工之后是不能开除的,这种情况下,印度国内的企业主就不敢在国内扩大经营规模了。
第四个制约因素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几大特点,一是人生下来就要分三六九等,二是婚姻状态是顺婚,就是要求门当户对。高种姓男士可以娶低种性女士,但反过来不可以。种姓制度限制了印度的人口流动,特别是一些种姓制度得到严格遵守的地方,人口被限制在种姓的群族之间,流动非常困难,由此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最近这几年印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GDP的平均增速达到8%~9%,但是印度存在非常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自杀率非常高,平均30分钟就有一个农民自杀。而且印度政府对农村的投资非常少,基础设施基本都在城市,城乡矛盾非常严重。
从产业来看,印度发展最好的是软件业,但是软件业只能吸收约100万人就业。而制造业发展受上述多方面影响,使穷人没有摆脱贫困的出路,印度经济增长基本不能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益处。因此,印度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有增长无就业的情况。
从1991年到2006年,印度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8%,但就业的年增长率只有1%,消除贫困的速度只有0.1%(中国是1%)。印度经济就像是一个被拦腰折断的大个子,半身不遂、缺少根基,体重看上去很大,但很多财富都在体外做循环,企业不回印度投资,没有进入到印度自体经济里,并不是像中国这样完整的、现代的国家。
与此同时,由于印度资源无法自足,输入型通胀压力很大。印度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消费品、农产品(10.45,-0.29,-2.70%)、能源都需要大量进口,这样使印度很难摆脱输入型通胀的困扰,卢比贬值的非常厉害,目前印度国内的通胀已经超过7%,2011年最高时曾达到9%以上,去年一年菜价更是涨了60%以上。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位于孟买的印度储备银行上调了13次关键利率,以抑制近10%的通胀率。然而,印度通胀率仍远远高于其央行期望的“舒适水平”: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