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魏尔曼先生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确保农民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土地,使他们能够持续性的使用土地,可能会减慢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速度;第二,政府要帮助农民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第三,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给他们实用的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这样他们的收入才能增加;第四,要重点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而不是土地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谷类的生产对于美国或者澳大利亚可能更为合适,但是对于荷兰和中国,猪的养殖可以获得更好的附加值,也可以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在荷兰,进口猪的饲料,然后在国内完成猪的饲养、屠杀和再加工,再将猪产品出口到德国等其他国家。
荷兰的定位应该着力于解决相对充裕的劳动力和相对不足的耕地资源的矛盾,中国也是一样,尽管中国面积很大,但是可用的耕地面积也很稀缺。他在中国提出的规划中也看到,中国希望大力增加粮食生产,以达到自给自足,并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生产。
生产劳动密集型和高质量的农产品是中国的实力所在,如水果、蔬菜、以进口饲料为基础的集约化畜牧业生产、花卉和观赏植物等等。这正是荷兰所做的,这是由相对匮乏的土地资源和相对过剩的劳动力所决定的。
荷兰做得有所不同的地方是,荷兰要进口饲料和谷类作物,然后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再出口。在中国,深加工可以在一些离城市比较近的农村进行,而更远的农村可以进行猪或其他牲畜的饲养。
魏尔曼先生说,从中国的规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希望在农村实现什么样的远景,而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十分庞大,并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正涌向城市。荷兰的经验和荷兰的企业在这方面,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些帮助,荷兰政府也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让荷兰的专家到中国,或者中国也可以派人到荷兰,大家一起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而不希望只是停留在泛泛空谈的层面上,只是简单地交流经验,而是希望中国企业能够从荷兰的经验中真正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