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跑了好几次东北,关于东北振兴,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但事先要说明,这几次去,都是蜻蜓点水,不是系统的调研,因此下面要说的远不是经过详细论证的研究结论,只算是即兴的想法,有的只是一种想象。
一个初步的感觉是,在过去这些年,中央政府在振兴东北经济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也有不小的投入,但东北衰落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形成一种激活机制,从而使东北能够步入良性循环。而从目前看,在这方面似乎并不是很成功。
基于此,我想提出一个建立激活机制的设想。
1、卸掉历史包袱。
在东北,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许多地方现在不用说发展,历史的包袱就已经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里说的历史包袱最主要是养老。从我接触的一些地方来看,养老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第一重负。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东北三省2016年养老金收不抵支合计达626亿。其中黑龙江为320亿、辽宁为254亿、吉林为52亿。
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历史的原因,东北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之一,其享受养老保险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二是现实的原因,由于前些年人口出生率低,加上这些年大量年轻人外流,造成的局面是交社保的少,领社保的人多。而经济的不景气,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更进一步加重了这种负担。
因此,要振兴东北,首先要把这个包袱卸下来。但这个问题,靠东北自己已经很难解决。考虑到东北在历史上对国家的贡献,特别其中许多是无偿的贡献,加之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取向,这个包袱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施以援手来解决。换言之,减少中央对东北大型项目的投入,将其中的部分资金,专门用来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从而帮助东北将这个包袱卸掉。
2、压缩财政开支。
但对于东北振兴来说,仅仅卸掉历史包袱是远远不够的,东北应当在全国率先压缩财政开支,特别是行政开支,建立轻型政府。
前一段时间,我曾提出减人减事不折腾这七个字。压缩财政开支,首先就是减人的问题。这里说的减人,说的不是前些年的职工下岗,说的是削减行政机构的人员。实际上,在收缩型社会的背景下,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收缩型政府。现在政府(党政)机构冗员严重,加重财政负担,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东北更为突出。
减人之外就是减事。尤其是要大幅度压缩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一些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应当完全停止。基础设施项目虽然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所必需,但应当分清轻重缓急,大幅压缩,以减少政府开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项目,也应尽量减少。总而言之一句话,以轻型政府为框架,压缩财政支出,建立轻型财政。
3、打造税收洼地。
做上述两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为了一件事情,实施大幅度减税,打造税收洼地,吸引外部资金进入,从而形成东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这不是东北地方政府能办到的,需要中央政府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根据东北的情况,能否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增值税再降低几个百分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东北的税费负担能够明显降下来,东北将成为著名的“税收洼地”。这样,不仅会赋予东北本地企业以更强的活力,而且可以对外部资金形成很大吸引力。人们经常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其实我根本不相信这句话。如果上述减税措施能够实施,外部资金将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北。当然,东北也要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变革,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外部资金创造条件。
将减税作为东北振兴的激活机制,还考虑到如下几点。1、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初,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无偿调拨,现在已趋近枯竭;同时由于当时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利税和财政上,东北对国家做出过特殊贡献。2、虽说全国的税制是统一的,由于宏观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享受的特殊税收优惠,较之于一些地区是偏少的。因此,在东北率先推行幅度更大的减税措施,道理上也说得通。
东北振兴,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种激活机制。如果通过减税将东北内生的发展机制慢慢起来,东北振兴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当然,这可能意味着要过几年紧日子,但一旦东北经济繁荣起来,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改善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