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和“中游困境”


“中等收入陷阱”和“中游困境”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尽管经济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最近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的《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客观存在的,并对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进行了展望,总体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下面笔者结合他们的观点,想再谈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笔者比较同意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因为确实存在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始终无法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例子,在拉美、中东、亚洲,以至欧洲都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国家甚至相对位置还在下降,从中等收入国家又成为了低收入或是贫穷国家,真正从中等收放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例子总是少之以少。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能否定的,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而且这种警示对我们是好处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认为有中等收入陷阱好过认为没有,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发展中的教训。

  第二,中等收入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多少的问题。什么是中等收入?现在一般的概念是达到美国人均GDP的5%—40%,在40%以上的就是高收入国家。笔者认为这个概念是有片面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依靠自然资源取得高收入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算高收入国家的。为什么?因为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关键要靠其创新发展的能力。所以说,中等收入国家应该更是一个发展能力尚处于中等水平的概念,他们无法在一些领域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只能长期处于追赶或跟跑的状态,成为千年不变的老二,这就是所谓陷阱,始终出不去!所以中等收入不能仅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收入概念,而应是一个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第三,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有难度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即从下游成为中游比较容易,但要从中游成为上游或是成为几个顶尖少数会非常困难,甚至是永不可能。这就是“中游困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上中下游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越往塔尖人数越困难,成为塔尖则难上加难。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从中游又回到下游去!另一方面是因为下流成为中游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可以实现,但从中游成为上游则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要是成为塔尖上领头羊则必须要有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而这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问题,确实很难!

  第四,处于中等收入时很容易产生一些“综合症”。主要有哪些呢?一是处于中等收入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即“中游心态”。而且认为简单地复制以往的经验便可轻易取得成功,殊不知从中游变上游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质变。二是处于中等收入时容易滋生腐败,在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如果没有制度的改进,就极易导致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反过来会严重制约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这方面拉美国家是前车之鉴!三是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打压,发达国家希望保住优势而对赶超国家进行遏制,这使得突破中游困境更加困难,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的防范封锁即是很好的例证。上述问题目前在中国几乎全部存,我们或可称这些问题为“中等收入综合症”。处理好“中等收入综合症”,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

  最后,中国能不能顺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呢?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中国成功跨越了贫困陷阱,就相当然地认为我们一定可以突破“中游困境”和中等收入陷阱,最终轻易地成为一个一流的国家。如果要成为一个一流国家,中国就需要有更多一流的原创能力,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管理的创新。当然还要能在不发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成功突破发达国家的围堵和遏制,一个中游国家的崛起确实意味着某种秩序和规则的改变!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中国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很多方面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即使现在已经属于高收入国家的德国和日本等,花了上百年时间其实也还是没有超过甚至比肩美国,也是一直困在了中上游的陷阱里。他们尚且如此,中国怎么能够掉以轻心?

  所以我们说,中等收入陷阱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仅仅表现为人均GDP增加到什么水平,更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不能突破“中游困境”,从而成为世界上一流强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说这个问题将长期一直在路上,我们需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心,更要有超常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