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土地决定了财富的形式和来源


人类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财富的获得产生的,无论是个体人的活动,还是所形成的社会的活动,获得更多的财富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目的。但是如何在社会财富总量有限的状态下,满足所有人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愿望,就需要从本质上了解财富的形式和来源。否则就无法真正解决社会财富差距不断增大的难题。

人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物质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是虚幻的逻辑世界。《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是指现实世界里有形的事物以及内在运行的规律,这些东西只是逻辑,并不是真实的固定不变的。尽管世尊告诉世人应该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对于世人而言,看到的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事物,不会也无法想象这些事物不过是“逻辑体”的事实。

假设柏拉图三个世界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摹本。采用云计算思维描述,即物理世界是信息世界的摹本,网络世界是物理世界的摹本。那么这个物理世界就是一个逻辑世界,而逻辑世界里的事物在数学模型上是一个与空间和时间相关的参数值,当时间或者空间发生改变时,对应的参数值也会发生改变。

按照这个模型,财富在逻辑世界里是一个与空间和时间关联的参数值,当空间或者时间发生变化时,对应的财富参数也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财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事物。

1、财富是什么

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之为财富,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史记·太史公自序》:“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不仅是人,任何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财富,财富为动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交换物质。财富是通过劳动产生的,无论是人还是其它动物。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财富的形式,这些产品的形式是由劳动的形式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财富是携带了财富能量的事物。财富能量是通过劳动力转换形成的。财富能量需要依附在具体的事物上才能被稳定的储存。

空气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通常情况下,空气并不是财富,然而当空气附加了人的劳动力,就变成了财富。比如采用某种方式把空气收集起来形成产品,由于增加了人的劳动力,这个产品就变成了财富。

作为逻辑规则,除了人类的生产力无法制造的事物,凡是人类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的事物,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比如水、空气、土地等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事物,是自然存在的,属于“神”创造的事物。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人生就是需要劳动的,劳动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人类必须通过创造财富才能获得生存物质。

只有《圣经》伊甸园里不是财富的事物,却能成为亚当夏娃和动物们的生存物质,因为这些事物里存储的是“神”的劳动力转换的财富能量。而从亚当夏娃以及动物们离开伊甸园开始,就必须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比如狮子扑杀猎物的过程就是把劳动力转换的能量附加在猎物身上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动物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

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人类财富的结构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财富的构成里既有果子、粮食这类早期的简单事物,也有手机、飞机这类新出现的复杂事物,为了便于更好地研究财富的内在规律,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建立了一套研究财富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

(1)财富能量和财富价值的区别

财富能量和财富价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属性。

财富能量是事物技术构成层面的状态属性。也就是附加在事物上的由劳动力转换形成的能量。财富能量与电磁能、光能、热能一样,也是自然界里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

财富价值是指该事物对于人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马克思还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给予商品购买者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交换的量)。

财富能量多的事物,财富价值并不一定多。比如1斤大米的价值只有几元钱,而1部苹果手机的价值达到了几千元,从劳动力的数量来看,大米需要经历从春天到秋天的长时间的劳动力的注入,而苹果手机注入的劳动力很少。之所以苹果手机的价值很高,是因为位于财富空间结构层次的高端,而大米位于财富空间结构层次的底层。

决定财富价值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欲望。比如邮票等收藏品等,财富能量很小,但是财富价值有可能很大。

(2)财富的数学模型

财富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财富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二元函数。A是由空间s和时间t构成的集合,B是财富m构成的集合,f为对应法则,这样就得到一个关于财富的二元函数,m=f(s,t)

从数学模型上可以看出,财富B是值域,是结果,是定义域A按照对应法则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产生财富的“因”是空间和时间,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呈现形式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存在事物。

中国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按照财富数学模型,财富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函数,财富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参数里映射的结果是不同的。

“富不过三代”只是中国古人根据所观察的社会现象总结出来的一般性规律,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比如美国的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再看日本,一个买卖往往从江户时代就开始,至今家门兴旺。全球100家家族企业荣登2006年《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3)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形式

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动物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动物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动物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动物自身的状况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 494页)。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4)财富的另外一种说法是物化劳动或者资本

财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很难通过财富这个概念来明确活动的目标对象。因此经济学家采用科学的逻辑推演方式提出了其它一些等价的概念,比如物化劳动、资本等。

物化劳动又称“对象化劳动”或物化产品。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或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

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就是人们应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生产出新产品。任何新产品,都是劳动与物相结合的结果。

资本是从“力”的角度描述财富属性的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里,人们会习惯性地把财富和社会权力等同在一起,但是真正采用科学方式研究财富与社会权力关系并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似乎只有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当一个人拥有的资本越多,其拥有的社会权力就越大。

2、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根源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里,几乎所有民族的古人都在做一件事,争夺并占有土地,然后采用政治结构体系的形式管理土地上的事物。

人类的这种本能行为活动来自土地的技术本质,土地是物理空间内全部事物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个体事物的存在载体。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离开土地的个体事物是无法稳定地生存的。

人们所需要的财富也是土地的构成事物,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了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观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由此可见,创造财富需要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和土地。

土地是一切事物与行为活动的载体,拥有土地就拥有了财富的根源。

当然并不是说拥有土地就一定会拥有财富,还需要在土地上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劳动的效率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尽管在理论上,土地+劳动就可以产生财富,但是所产生的财富多少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比如一块贫瘠荒芜的土地,如果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几乎无法创造出财富,如果采用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或许会创造出少量财富,但是如果采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贫瘠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地创造财富的数量基本上没有差距。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社会生产力的形式决定了创造财富的能力。

3、人类财富是按照空间结构层次创建的,土地是最基本的财富

对于地球生物社会来说,财富是维持生物存在和繁衍发展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物理土地。

对于人类来说,由于劳动的出现,人类财富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具有空间层次结构的财富体系。

比如,植物的财富是空气、水和土壤里的化学元素,从地球植物出现的时候开始,财富的形态就没有改变过。但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里,财富的形式不断发生改变,比如早期的人们的财富是米、肉、盐等比较简单的产品,但是现在的人发明了“鱼香肉丝”的复杂产品,成为比简单产品价值更高的财富。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财富形式是土地,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当前人类社会的财富形式已经非常复杂了,比如航空母舰、卫星产品、计算机、信息产品等。

财富的价值是由产品所在的空间结构层次决定的,位于高层次的产品结构比低层次的产品复杂,因此价值也高。

收藏物品的价值是由人的私欲决定的,并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形成的。《道德经》里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人类出现开始,土地就分为物理土地和信息土地两种类型,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里,人们只知道物理土地,并不知道信息土地的存在,人们所有的财富争夺行为都是围绕物理土地发生的。直到云计算革命的出现,信息土地才开始浮出水面。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网络空间财富争夺行为的激烈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决定争夺能力的核心关键就是所掌握的云计算物联网颠覆性理论和颠覆性技术。

从人类社会的财富空间结构体系来看,这次的云计算物联网话语权的国际争夺将是人类进入新文明之前的最后一次机会。

4、信息土地的崛起

当通过房地产掠夺社会财富的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越来越严重的时候,直接从物理土地快速获得财富的行为开始被人们放弃。

由于当前的财富空间结构层次很高,产品结构很复杂,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创造财富的难度。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创造财富的方式。

信息土地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荒芜的陌生之地,存在着大量的财富机会和无限的创新可能。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封地,还是工业革命初期的圈地运动,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是最基本的财富,是一切财富的根源。离开土地的财富是不存在的。

尽管现在全球最有钱的人并没有土地,但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财富的空间结构层次很低,土地是直接的财富标志。如同房子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在建筑水平不高的年代,人们只能盖一层楼,房子的价值严重依赖土地,而现在的人掌握了盖100层楼的技术,房子的价值对土地的依赖就很低了。

信息土地创造财富的效率远远高于物理土地,这是由信息土地的属性决定的。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的理论模型,现实世界(物理世界)是理念世界(信息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物理世界)的摹本。尽管人类创建的网络世界里的信息世界部分属于物理世界的摹本,但是也具有物理世界母本的信息世界的属性。是具有原始母本属性的摹本的摹本。因此是一个可以通过原始母本的属性控制物理世界里的财富事物。

5、只有拥有土地的富人生活才是稳定和安全的

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群体,无论拥有的财富数量有多大,如果没有拥有土地,其生活一定是不稳定、不安全的。因为财富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相对稳定的空间参数值。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财富的空间结构层次,人们距离土地财富层次越来越远,基本上已经感觉不到土地的作用。

比如在北京的一个IT企业工作的高管,每年有几百万的收入,并没有土地,甚至没有买70年产权的房子而是租房,生活稳定而且安全。这种稳定和安全来自他只是北京这个社会群体的构成成员,而这个北京社会群体是拥有土地的。

土地分为两大类,物理土地和信息土地。物理土地是物理空间里自然存在的事物,信息土地是人类创造的网络空间里的事物。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开始了争夺物理土地的行为活动,然后以政治结构体系的形式管理所拥有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创造出来的财富。到目前为止,围绕物理土地本身的大规模争夺过程基本上结束,但是围绕在物理土地上的财富争夺却越来越激烈。

对于人类来说,信息土地属于新生事物,对信息土地的争夺状况类似原始社会初期争夺物理土地的状况,人们并不知道信息土地的价值。对信息土地的争夺属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的商业利益行为。比如阿里、百度、腾讯等。

6、商业是安全聚集财富最快的途径

拥有满足日益增长需求的物质财富数量是每个人内心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里不断探索,寻找解决方案。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主要是通过战争的形式掠夺他人的财富。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出现了新型的掠夺财富的方式,就是经济领域里的通过资本掠夺他人财富的方式。

事实上,通过资本掠夺他人财富的方式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商人的行为就是在经济领域掠夺他人的财富。比如,中国古代的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的商国,形成初期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商业分为线下以及线上两种,极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

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行为。商业是财富系统里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掌握商业规律的人更加容易聚集更多的财富。

传统的商业属于基于消费侧的行为活动,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商人建立联系的。这种商业模式导致了盲目生产的行为。

未来的商业属于基于供给侧的行为活动,在云计算革命推动创建的网络世界里,消费者和生产者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关系。生产者的行为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事实上,餐馆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供给侧的商业行为,餐馆工作人员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产品,而不是先把产品制作出来,然后寻找需要产品的消费者。

7、EM258信息土地的出现与云计算农耕文明生活模式

EM258信息土地是乾坤化物公司采用颠覆性的理论和技术创建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的存在事物,是EM258共享产品社会里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共享产品社会物理实体场景在信息空间里的摹本。

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模型,网络空间是人类创建的由部分物理空间和部分信息空间构成的混合空间。共产主义社会属于人类创建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的存在事物,人类本身也变成了网络空间里的事物,由物理空间里的“物质人”和信息空间里的“信息人”共同构成,信息人是物质人的摹本。


EM258共享产品社会是社会型产品,与当前的企业型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基于云计算物联网颠覆性技术创建的社会型产品是以社区为基本空间单元的社会生命体。社会生命体最直接简单的表述就是社区内的全部构成事物是命运共同体,如同一个人,身体内的所有构成事物是命运共同体。

适合命运共同体的生活模式是农耕文明的生活模式,共产主义社会的农耕文明生活模式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农耕文明生活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共享社会人的出现,自给自足的生活主体是共享社会人,而不是传统的由自然人形成的社会人。共享社会人是由1个投资者、1个生产者和1个消费者共同组成的最小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