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对教育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纷,却未能准确定义,多是从不同侧重点进行说道。比如,柏拉图认为教育是改造人的手段;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我们再来看看辞典、百科的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2007第5版):①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②按一定要求培养;③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教育大辞典(1990版,顾远明主编):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
教育百科辞典(1988版.张念宏主编):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单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在这里,我有几个问题要问。
以培养来解释教育,难道没有循环解释之嫌?我们来看看培养的词义: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 见《现代汉语词典》2007第5版)。
我们现有的教育定义,是否漏掉了关键“育”之本质属性?传递经验是“教”的范畴。培养人是否有充分体现“育”的本质特征吗?“育”是教育本质含义的核心内容,没有突出体现能行吗?
对于人,教育只局限于人,并属于人类独有的现象吗?那其他动物就没有教育吗?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本义为教导训诲,今义有教导、教育,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在甲骨文中,教,从攴,从子,从爻,攴是手持棍形,有督责教导之意,也有强迫之嫌。
从“教”的古今义及其历史演变来看,是教者强势,学者被动的状态,引导之启迪、创新方面往往被抑制。
育,本义为生孩子,今义为生育、养活、教育等义。生孩子,新生命诞生,满满正能量,这是创新、创造新事物。
育,带着“创新”的元素和“教”结合,意义非同凡响!所以,首先提出“教育”者,是天才而伟大的创举!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发挥,侧重于对人的启发作用,有引导人的内心潜能,使其进步、发展之意义。英文education,法文èducation,德文erzichung 均有源于此。
可见,在早期的教育理念上,西方很多国家侧重于“育”的启发创新方面,而我们中国,却强调于“教”,拿着木棍威迫学生。尽管后来“教”与“育”结合了,但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科举制搞得“教育”死去活来,这是后话,将作进一步论述。
通过对教育词源、现象及本质等方面的总结、分析,我提出教育的概念为:一切能够传授知识、并启发创新的过程。
在这里,传授是指传递或授予,由一方传送给予或分享给另一方。包括主动及被动方面,不限于人为的传授,比如,我们从自然宇宙中获得某些知识, 这也属于传授范畴。
知识,指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启发,是以知识为基础,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具有承上启下之意。
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按《现代汉语词典》2007.第5版)。对于“新”,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退步,对于不同的立场而言。
教育,主要抓住传授知识、启发和创新这三个本质属性。传授知识,是属于“教”的方面,启发是承接“教”和联动“育”的关键,创新是属于“育”的范畴。
这概念同以往众家说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教育,不局限于人,不是人类独有现象,其他动物甚至微生物同样有教育现象;其次,教育,不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力;再次,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启发创新”来充分体现“育”的本质含义这核心特征。有关这些方面的具体辩析及教育本质,将在下一节进一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