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观-中国教育改革概论/第一章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辩析
对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各种不同性质的教育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属于生产力,具有劳动力再生的职能;(3)多重属性说。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三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具有实践性、生产性、政治性三方面本质属性;(4)特殊范畴说,把教育当作一个特殊的范畴,认为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授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工具等等。
我对以上观点有不同看法。
在原始更早期,没有阶级政治,没有生产力,更没有所谓的上层建筑,这时难道就没有教育存在吗?肯定是有的,就连动物都有、更不用说人类!
对于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多重属性说,其实就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三者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各有各的本质属性及定义,不存在谁属于谁的问题。政治是政治,经济是经济,教育是教育,教育是独立的,有自身的本质属性及定义,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教育能为上层建筑服务,但这不是必须的,对于人类来讲,说到底上层建筑、生产力和教育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它们之间有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当阶级统治同生产力相互适应时、则能促进教育发展、否则反之。比如,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科举制,在初期同生产力相适应情况下,对社会、对教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中后期同生产力矛盾重重情况下,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以至人才结构比例失衡,教育缺失等重大问题。
对于特殊范畴说,其传授知识这一块是教育的基础属性,对于教育的“目的性”,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细究。“教”,有的有目的性,有的没有目的性,“育”必然存在目的性。比如“某人无意的一句话教育了他”,“他受教于大自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某些信息触动了他,从中得到启发,使自己的心灵品德得以升华等。这种情况下的“教”是不存在目的性的,但触动了(受启发),这就必然会引起思考,哪怕是一闪的思维,也是存在目的性的。所以,不能笼统的说教育的目的性,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究中,有必要对其更深入的细分,因为这关系到教学方法、育人模式及创新等重要问题的探索。
教育不是人类独有现象。在其他动物界内,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动物教幼子的现象:
母猫经常在抓到一只老鼠时,并不立刻把它咬死吃掉,而是放在小猫面前,让小猫练习捕抓。
当幼鸟长大发育到将要练飞时,鸟爸鸟妈便会从巢边做些起飞的示范动作,并且常会有耐心的连续做几遍,直到幼鸟从巢中飞出,有些胆怯的幼鸟迟迟不敢起飞,鸟爸或鸟妈就会轻轻推撞它,促使它飞行学习。
狐狸对孩子的教育更有耐心和系统性。比如将猎物收藏起来,让小狐狸根据气味四处搜寻,找到食物后,又教它们如何咬食,有时故意把受伤未死的猎物让小狐狸们互相抢夺、争食。
这样的例子,在动物世界里,稍为观察,比比皆是。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不能忽视的。
教育,是一切能够传授知识,并启发创新的过程。我对教育的本质概括如下三点:
第一, 传授知识是教育本质的基础属性,是启发创新的前提条件。
第二,启发是教育本质的关键特征,是教者启导、学者转化,是承接“教”与联动“育”的纽带,起关键作用。
第三,创新是教育的本质核心。包括自身创新,也即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创造新事物。创新与发展不同,有进步的,也有倒退的。这里的进步与倒退具有相对性,比如,出现一种新思想观念,对人的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这种就是倒退性。
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并做减法检验下,如果我们把第一点拿掉,也就是传授知识这一块拿掉,则变成“教育是一切能够启发创新的过程”,是否成立?
我们先来看下面三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老师不教新知识,而启发他。如果老师说“这样做才对”,这种情况不是启发,而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如果老师说“这样做是否对呢?”这样就会引起思考,只要有思考就必然会运用知识,不管是以前传授的,或现在重温回忆的,都属于“传授知识”范围。所以讲,在没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启发是不存在作用的!
第二种现象,从个人自身来考虑,一种情况是,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或一个东西,得到启发。无论这件事或这个东西会有某些信息(知识)是如何引起他思考或传递信息给他。这里都存在的“传授知识”。另一种情况是,他什么都不想,突然得到一个灵感(启发),他可以在得到灵感之前,什么都不想,但他得到灵感的一刹那,哪怕是一闪的思维,都存在着思考,只要有思考,也就会存在“传授知识”,除非灵感能降临在一个没有思维的东西的身上。
第三种现象,是人与大自然角度来看。比如,他在散步中看到一棵奇形怪状的树,如果这棵树含有某些信息(知识)传递给他,使他受到启发;如果这棵树含有某些东西(不是知识)作用于他,则这不是启发,有可能是化学反应。所以,只有在“传授知识”基础上,启发才能发挥作用。
那么,我们现在回到“教育是一切能够启发创新的过程”的问题上,没有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启发存在的,没有启发的创新是不属于教育范围的创新,在自然界中,很多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新事物,这些都不属于教育范围的创新。比如,在生命产生之前,地球上大量无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基酸、核基酸、单糖等有机物质,这些巨变而伟大的创新,属于自然界杰作,不属于教育范围的创新。所以讲“教育是一切能够启发创新的过程”这句话是不成立的。
如果我们把创新拿掉,则教育的概念变成“教育是一切能够传授知识并启发的过程”这样也不行的,因为没有创新的启发,那是“启而不发”,或者讲,只有“启”没有“发”,那不是真正意义的“启发”,所以没有创新承接,启发是没有意义的。也可以讲“启”是同传授知识连在一起,“发”则是同创新连在一起,这就是,启发是教育本质的关键特征,是承接“教”与联动“育”的纽带作用。
总而概之,传授知识、启发、创新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三个缺一不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