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严复由南京返回上海,9月应学部之召赴北京以同考官考试游学毕业生,10月回到上海(《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七十九)


 19077月严复由南京返回上海,9月应学部之召赴北京以同考官考试游学毕业生,10月回到上海(《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七十九)

严孝潜

1907714六月初五),英敛之为严复书写了八言联一付"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1115页)

 

1907715(六月初六),天津《大公报》重刊严复的《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

在重刊严复的这篇文章时,《大公报》並加了按语:"瘉壄堂著述向为学界欢迎。……兹《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一篇,虽著于四年前,然按之今日时势,仍莫不切合。……用是赓录报端,以饷阅者。"(《大公报》1907715

 

1907716(六月初七),严复由南京返回上海。(《严复集》第三册第838页)

 

1907723(六月十四),郑孝胥邀请严复、林子有、高啸桐、梦旦,客饮于雅叙园。(《郑孝胥日记》第1101页)

 

1907728(六月十九),《大公报》刊登了严复为英敛之《也是集》所撰写的序文《〈也是集〉序》(《严复集》第二册第246页)。

 

19078

19078月,英国泰晤士报馆编《百科全书》,由商务印书馆代为发行。严复应约为其撰写《书〈百科全书〉》(《严复集》第二册第251页)。

 

1907810,严复与郑孝胥访谈。(《郑孝胥日记》第1103页)

 

1907823(七月十五),《政艺通报》第六年丁未第13号,刊载了严复的《〈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序》。

 

1907827(七月十九),严复给《震旦学报》列公写了一封信,《与〈震旦学报〉杂志社书》。发表于《震旦学报》创刊号。

严复在书中写道:"足下约合同志,创设学报以嘉士林,不独用意至厚,则亦勉为其难,甚盛甚盛。欲仆题字,夫其有爱,但天气尚热,而二年以来,屏置书卷荒陋至不可言!颇以应命为告无已、俟秋深时不识来得及否?……" (《严复集》补编第286页)

 

1907828(七月二十),严复给曹典球回信。

严复在信中,就恩铭被敇后,外界对其"妄有推测",予以辨明:"七月九日书,诲偷谆谆,感何可喻。鄙人去皖适在变故之先,致议者妄有推测,顾其实则杳不相涉耳。" (《严复集》第三册第573页)

 

19079

19079月上半月,第二届游学毕业生考试将在10月初举行,严复应学部之召由上海北上,以同考官考试游学毕业生。

 

1907922(八月十五)前些日,严复在烟台给朱明丽夫人寄回一百元支条,过中秋节。(《严复集》第三册第738页)

 

1907929(八月二十二),严复带甥女何纫兰到达天津。

到天津后,严复与去年一样还是住在长发栈。严复到天津之前曾路过烟台,时严复的二妹夫陈伯屏一家住在烟台,同时江莺娘的弟弟江炳星也在烟台。这是何纫兰第一次来北方。(《严复集》第三册第738页)

 

1907930(八月二十三),严复离天津到达北京。

当日,英歛之乘人力车,呂碧城和英敛之夫人爱新觉罗·淑伸乘马车到铜人一游后,回到长发栈拜晤严复及何纫兰。这是呂碧城第一次见到严复,同时並与何纫兰相识,晤谈一些时间后,英敛之即送严复和何纫兰至车站去北京,等车开了以后才回去。(《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1133页)

 

190710

1907101(八月二十四),严复到学部拜谒。(《严复集》第三册第738页)

当日,严复给夫人朱明丽写了一封信。

严复在信中说:"在烟台寄回明片一纸,想已收到。吾于廿二到津,次日进京。本日廿四始谒学部,约明午便须移入学部,俟考事毕方能出来拜客。考事甚简,想无甚麻烦,大约九月初三、四便可出了学部也,此番到津,见过大公报馆英敛之夫妇并吕碧城小姐,与之攀谈颇久。""吾体气甚佳,母庸挂虑。少奶屋宇甚窄,""京师天气甚冷已可穿棉,不知上海如何?小儿女想能照应。卿与莺娘须格外和好,互相保重,忆吾临行尝作无根之谈,与卿戏笑,千万不可以认真,致有介意。吾九月内当可南下,有话下信再讲。"严复还特别交代"莺娘即以此信给看可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738页)

 

1907102(八月二十五),严复搬入学部。(《严复集》第三册第738页)

 

1907105(八月二十八),开始进行游学毕业生考试。

 

1907106(八月二十九),严复给朱明丽夫人写信。

严复在信中说:"昨寄回九月家用一笔,系托柯医生支取转交,想已到了。但中秋前所寄支条一百员,至今未见回缄,颇悬挂也。凡接银信便须回覆。此要切记。我于廿八日被学部召来考出洋生,年年如此,无谓之报,而又不好意思不来,来实甚苦。北京天气早寒,晨晚尤甚,再过几天铺盖便太薄了。天津除一两次笔墨外,亦无甚事,所以甚想南旋,但须到十月方好开口。嘉井兄弟自调大站,颇为好过,恐观澜四叔闻之又要气恼了。" (《严复集》第三册第739页)

 

1907109(九月初三),游学毕业生考试结束。严复出学部。(《严复集》第三册第738页)

 

19071014(九月初八),学部奏称:此次考试游学毕业生,计考列最优等七名,优等十七名,中等十四名。

 

19071017(九月十一),严复约郑孝胥到寓中会面,郑孝胥辞之不往。

当天在《郑孝胥日记》中记有:"……严又陵约至其寓……皆辞不往。"(《郑孝胥日记》第1121页)

 

19071019(九月十三),当天,严复给朱明丽夫人写信。

严复在信中说:"自初三日考事毕后,无日不是应酬,脑滿肠肥,极为讨厌。学部必欲留我在京,且云有现成房子可以居住,然其屋甚小而陋,若将全眷移京,必不能住也。少奶所住之屋亦小,然尚可敷衍。近来京都房费亦贵,非五十金不能得好房子好地道也。吾因学部意甚殷勤,只得暂行答应,然吾心实所不欲,不敢直辞,乃恐招怪耳。然已与请假百日回南,尚未邀允,奈何!严范孙之意,乃要我在此过年,明春乃许告假,此如何办得到耶?京事俟回家时细谈,大抵黑暗糊涂,不大异三年前,立宪变法,做面子骗人而己。""家中小儿女暨汝两人都平安否?无一信来,甚悬挂也。何甥女常来家过日否?渠近病体如何?信来详之。勉生己未动身?爸爸已未到皖?吾因感寒,夜间患咳,吸烟更甚,有似去年,此间天气甚暖,风起则穿珠毛。少奶到京来,更觉消瘦,甚为可虑。吾体气尚佳,胃口亦好,但自被学部挽留后,心中颇不高兴耳。吾看今时做官,真是必灰意懒也。伯玉声名极好,渠前程有望。范孙叫我年内将家眷接来,渠看此事太易,如吃茶一般,不知吾家将近二十人口,北来行李家具至少百余件,谈何容易!吾若果驻京,尚是置一小眷在北,最为便当,岁时回沪相见,岂不回回新鲜。但太太必吃杨梅酸酒,奈何奈何!一笑。" (《严复集》第三册第739页)

·该信未署年份,只署"九月十五"。《严复集》将该信列为1907年所作。《严复年谱》将其列为19071019(九月十三)所作。查19071021(九月十五),据该日英敛之日记,记述:"是日船未开,午后仍以马车接严先生及其甥女来馆。是日来客数起。六点后送严等上船。"原来,严复和外甥女何纫兰是在昨天,1020日晚七点坐火车由北京到达天津,英敛之雇轿将何纫兰,並同严复乘马车至码头,送上回沪轮船。但是日船来开,第二天午后英敛之仍以马车将他俩接到大公报馆,到六点又送他们上船。而该信的写信日期和地点,严复署为"九月十五  在铁匠胡同学部督学局泐",是在北京写的信,所以《严复年谱》可能认为"九月十五"是严复的笔误,实际写信日期应为"九月十三"。但信中还提到"何甥女常来家过日否?渠近病体如何?信来详之。"此时明明严复和外甥女何纫兰一起北上,正在返沪途中,很快就要回到上海。严复在给朱明丽夫人信中怎么还提"何甥女常来家过日否?渠近病体如何?信来详之。"这些问题?待考。

 

19071020(九月十四),严复和甥女何纫兰由北京到天津乘船回上海。

当天,英敛之先到电话局打电话给时在北京的严复,约定当晚在车站等候,当时风雨甚大,一直等到七点火车才到站。英敛之为何纫兰雇了轿,又同严复一起乘马车到码头,送严复乘轮船回沪。(《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1137页)

 

19071021(九月十五),因风雨甚大,昨天晚上往上海的轮船停

航。

今天午后,英敛之派马车把严复和何纫兰接到大公报馆,当日来了好几起客人,在六点后才又送严复和何纫兰上船。(《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1137页)

 

190710月下旬,严复和何纫兰回到上海。

 

190712

1907124(十月二十九)熊季贞给严复写了一封信。

严复在接到这封信时正患肺喘病,而僵卧在床。(《严复集》补编第278页)

 

19071229(十一月二十五),严复给熊季贞回信。

严复在回信中说:"启者,得去月廿九惠书眼明。书来时适复病肺喘僵卧,故迟迟未答,非敢慢也。廉兄墓碑各纸均接到,但未言欲书何字,须官衔否,有合葬者否,合葬人须书名否,皆茫然也。如此,则书者必迟疑不敢下笔。故鄙意欲左右绘一图款来,将乞书字样并长广尺寸于界线,一一载明,由敞处备纸画格,送与太夷,则一时间事闻,无所难也。欲复作传,此事本有宿诺,不敢忘。但无似笔墨不足重廉兄耳。必欲之,烦寄行述来。当勉成之也。义宁谓季廉得伸其志,不仅以文字见传。此言绝痛。故鄙意亦谓尊处所抄集遗文,仅当载家承中,不必问世,犹此意也。胤子想岐嶷可爱。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在此子耳。""大诗两首,居然雅音。惜气不足举,则仲宣体弱之故。鄙意左右宜一志葆养精神。至于文字,则陶写而外,不必加意求工。春秋方富,但得身体结实,不悉无学问事业也。心远学堂教习,求长于英文、算学者。此才颇艰得。独舍侄家驺号伯鋆,可以胜任。俟与缄商,得复以报。复内举不避,足下与堂中人得无意其私乎!新病初愈,不任多谈,余俟续报,此颂无恙。" (《严复集》补编第278页)

 

 1905年到1907年,严复住留上海的三年期间,除了担任安庆高等学堂和复旦公学两校的监督外,他还敏锐关注时局,撰写了许多内政、外交方方面面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政见。

同时,严复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继续传播西学,如1905年参如龙门师范学校的毕业典礼,还发表演说。

严复还积极参加"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活动,从成立到各次聚会、演说无不积极参加。用以传播新知,资助学生出洋留学,接待往来出洋留学生,介绍归国留学生应聘等。

严复在寰球中国学生会所作的演讲,如《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有强权无公理此理信欤》,《教授新法》等均被各种报刊杂志所转载。

由寰球中国学生会主办的《寰球中国学生报》,严复是主编之一。严复並在这份学报了发表了多篇重要文章,如《述黑格儿唯心论》,《美术通诠》第一篇《艺术》、第二篇《文辞》、笫三篇《古代鉴别》,《英文百科全书评论》等。

除了上述一系列重要演说和学术文章外,严复还连续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时务文章,表达自已的政见。如《一千九百五年寰瀛大事总述》,《论铜元充斥病国病民不可不急筹挽救之术》,《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论南昌教案》等。

1905年开始,严复或发表演说,或撰写专题论文,发表有多篇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以深厚的学术功力为立宪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如1905年应上海青年会邀请,分八次演讲西方政治学,后结集出版为《政治讲义》,还有《原败》、《论国家于未立宪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论英国宪政两权未尝分立》等。

在这三年间,严复发表的各类演说及文章,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教育、哲学等各方面,几乎无所不包,不仅范围广泛,而且篇篇言之有物。有的文章在发表数年后,仍有读者求索,《大公报》等报刊都曾在数年后,重刊他的文章以满足社会需求。严复这些文章的题材范围之广泛,同期大约只有梁启超可与之比肩,但严复文章的"含金量"则明显高出一筹。

1907年为止,被以后列入"严译名著"的八种译著,除《法意》尚未出齐,《名学浅说》尚未出版外,其余已全部出版,加上《美术通诠》,涵盖哲学、经济、政治、社会、逻辑、法律、美学等多种学科。

严复的这一些救时主张,并不为当局所欣赏,颇有"平生献玉常遭刖"的牢骚和遗憾,但他並不因此自暴自弃。他曾请郑孝胥和英敛之分别为他书写了同一幅对联:

      有王者兴,必来取法;

      虽圣人起,不易吾言。

    严复一直将郑孝胥所书此联悬挂在自已的书房内,他不仅自信有王佐之才,即便是面对圣人,也当仁不让!

由于严复的资望,地方督抚及学部多次聘请他参与或主持和留学生有关的考试工作。

1906年,清政府规定于每年八月考试游学毕业生,严复被聘为同考官。在1906年、1907年两次北上津京,考试游学毕业生。在1907年考试游学毕业生时,严复被学部挽留在京任职,但尚未正式任命什么职务,严复请了一百天假期回了上海。

1907年,严复还应两江总督端方之聘请,到南京主持苏、皖、赣三省官费留美学生选拨考试,从组织考官,到出题、阅卷、面试各环节,他全程参与。严复在南京还替江宁提学使陈伯陶,拟"出洋考试布告"

 

1907年间

1907年间,严复撰写发表的文章有:

        《辞安庆高等学堂监督意见书》(《严复集》补编第89页)

        《代提学吏陈拟出洋考试布告》(《严复集》第二册第247页)。

        《〈也是集〉序》(《严复集》第二册第246页)。

        《书〈百科全书〉》(《严复集》第二册第251页)。

 

1907年间,《寰球中国学生报》第4期刊载了严复译述英人倭斯弗著《美术通诠》第二篇《文辞》。(《严复集》及《严复集》补编均来收录)

 

1907年间,《寰球中国学生报》第56期刊登了严复译述英人倭斯弗著的《美术通诠》第三篇《古代鉴别》(《严复集》及《严复集》补编,均未收录。)

 

1907年间,《寰球中国学生报》第56期刊登了严复所作《英文百科全书评论》。(《严复集》及《严复集》补编,均未收录。)

 

1907年间,严复翻译出版的著作有:

        《法意》第六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