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大省的冷链短板
文/潘国尧
杭州下沙的鑫永涛超市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普通超市,各柜组以承包的形式经营。昨天傍晚,记者在生鲜冷柜转悠,见到三款鲜带鱼按个头大小分别定价12到20元每斤,但中间价的那款好几条鱼的个头比高价的那款还大,笔者问缘由,摊主解释说是因为这鱼配送到店里时有几箱变质了,只好这样搭售。
对于极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像这样被动地接受食品已经成了常态,商家供应什么,居民就选购什么,哪怕商家供应变质食品,也总有贪图便宜的买家消费。“生鲜食品在无法做到全程冷链的背景下,消费者其实就是弱势一方,哪还是‘上帝’?”在与笔者谈到这种现象时,浙江省仓储行业协会会长赵成锋也表示很无奈。
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国内其它省市应该是靠前的,但在生鲜食品的冷链供应方面却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在个别领域,比如生鲜肉食的冷链供应,甚至比不过重庆、武汉等西部城市。
以浙江的经济地位和企业实力,冷链基础设施和基础装备其实并不比上述省市落后,比如仓储端的冷库,长途运输的冷冻车,城市配送中的厢式冷藏车,以及商超的冷库、冷柜,这些设施和装备各地基本不缺。那问题出在哪呢?就是食品冷链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省内除了宁波市作为全国冷链试点城市,生鲜食品正在流通领域按照“全程冷链、全程监控、全程追溯”的标准进行布局和实施外,其他地区在零售端像前文所述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关于流通领域的冷链建设,政府层面一直在力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有关于冷链建设的大段描述,目的是为了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而浙江省发改委早在去年年底的1071号文件就以特急件的形式下发到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各省级有关单位,文件就推动浙江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冷链物流的任务分工方面,涉及到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食药监管局、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海洋渔业局、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省粮食局等十多个省级部门。
但特急文件下发半年过去了,冷链物流的现状依然如故。按说应该是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事,确实还没有办起来。其中的原因,并非行政层面的不作为,也非行业组织的懈怠,更不是市场主体的缺位,从产品生产到加工、储存、运输、零售,流通领域的浙江企业体系一直是健全的。
经济大省为什么在冷链食药品面前一筹莫展?实在是因为要做到“三个全程”涉及太多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对于冷链物流,业界一般认为标准是核心,但现在“全国冷链联盟运行体系联席会”厚达上千页的冷链标准已经颁布,浙江现在要做的急事恐怕就是尽快贯标。
但贯标也需各方合力。浙江作为海洋渔业大省,特色农产品强省,迫切需要水产、农产品、流通等专业协会与政府组织、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运行企业一起成立一个冷链物流联盟,并发挥浙江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尽快成立一个串联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线上平台,同时调动各方力量,整合线下各种资源和要素,把消费大省的食品冷链这块短板尽快补上。
食品从生产端到居民的餐桌,涉及千家万户,作为“各方力量”中的一员,媒体也到了该关注这个大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