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卖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继到店堂食、回家吃饭后的第三种日常就餐方式。
大数据表明,2017年网络餐饮市场在线成交规模突破2046亿元,环比增长23.1%。
青年人是网络订餐消费的当然主力。
其中以21—35岁年龄段的人最多,占比70%左右。
2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排在第二位,占比20%左右。
两者占了网络订餐的9成左右。
吃“便”外卖更是成为不少年轻一族的普遍“追求”。
这里的“便”主要包括方便和便宜。
而外卖除了方便和便宜,给人的印象还有重油、重盐。
虽然这也是餐饮业的“常态”。
如果长期重油重盐饮食再加上“宅”、不运动,食物就很容易难以代谢。
久而久之,肝脏的负担就会加重。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看上去不是很胖,但也会得脂肪肝的一个重要诱因。
可见,点外卖除了看价格,还要看营养。
吃“便”外卖还应看“遍”外卖,包括营养成分。
近来细心的消费者通过有些APP订餐时也发现一些餐品出现了营养标签。
饿了么、百度外卖是在今年3月启动的网络订餐餐品营养标识试点。
试点第一阶段,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金华这四个城市引导入网商户自愿标识在网销售餐品的原材料。
试点目前已推进到第二阶段,商户对在网销售的餐品进行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等营养成分公示,让消费者明白消费、平衡膳食。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试点城市共有来自30家餐饮企业的1857家商户的餐品进行了营养标识。
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和饿了么、百度外卖签署了《网络餐饮营养与健康社会共治合作备忘录》,以推动更多餐饮企业参与营养标识试点。
如果更多的外卖商户能把餐品的基本成分计算出准确的营养成分进行标识,就能方便更多的消费者进行饮食的健康管理。
毕竟,许多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与膳食密切相关。
营养标签关乎健康。
早在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中就已明确,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标签的一部分。
它是指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需要强制标示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内容包括:
能量、核心营养素(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即通常所说的“1+4”)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 (NRV)的百分比。
消费者通过浏览外卖食品营养标签,就可以了解各个餐品的营养成分。
通过查看附列的营养素参考值 (NRV)比例,可以了解相关营养素的每天摄入上限,结合个人的营养摄入需求,斟酌餐品,决定吃几种、吃多少,等等。
来源:《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附录 A
比如宫保鸡丁盖饭外卖简餐上标注的营养成分是:
“能量170千卡,蛋白质7.0克,脂肪9.2克,碳水化合物15克,钠142.8毫克。”
对照营养素参考值 (NRV),其所占比例分别是:
能量9%,蛋白质12%,脂肪15%,碳水化合物5%,钠7%。
上述比例在营养标签上都会同时注明,消费者不记得营养素参考值 (NRV)也没关系。
就像这样:
当然,现制现售的预包装食品属于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范围。
同样豁免强制标示的还有生鲜食品等。
所以,外卖商户标示营养标识是出于自愿标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于国于民于商皆有益,自然值得提倡。
另据网络订餐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我国外卖消费呈现三大特点:
排名第一的订餐时段是午餐,其次是夜宵、下午茶和晚餐。
排名前三的餐品类别是中餐、甜品饮品和西餐。
消费者最爱订的菜肴是简餐类、盖浇饭类、米粉米线面条类。
一般来说,少点些高油高脂高盐的餐品,多点些蔬菜制品和新鲜水果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作者俞惠星为著名食品专家、《活着要懂添加剂》一书作者,曾执掌浙江省金华火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