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工业企业管理新革命


 

                   21世纪世界工业企业管理新革命(一)

                 《领导集体是新型组织管理的终局》

                         作者  韩世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世界工业管理学会就开始探究如何摆脱对“万能化总裁“的彻底死心,进而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型升级,这就是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管理改革的大趋势:总裁一一首席执行官一一首席运营官模式递进与革命……

    因为,事实证明要想实现从战略经营一一运营管控一一绩效考核这上中下三路立体全局一体化地推进是世界工业企业管理内在的革命性要求,即价值观一一方法论一一实践载体三位一体,从而避免了企业的理念目标、管理过程、经营结果三张皮,让企业的愿景目标化为泡影……

    因为,传统的总裁负责制这种既懂企业文化与经营战略研究,又精通运营管控的过程化管理,更熟悉经营结果与绩效考核的“万能化总裁模式”在现实中早已成为痴心妄想,因为现实中就没有这样能集研究、管理、考核于一身的全能化管理人才一一类似于中共早期和现在的maodengxi主席的家长制管理模式,于是就哪痛贴哪地增加了一个时髦的职业一一内阁制式的首席执行官。

    首席执行官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全权执行总裁发出的战略号令一一运营管控与绩效考核。从首席执行官的职能上我们发现它与全能化总裁的职能相比少了一个顶层设计一一企业文化创建与战略发展研究,也就是说首席执行官是彻彻底底的执行官,因为他没有自主决定企业文化与战略方向的权利,它有的只是向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结果的责任与义务。

    随着首席执行官这一全球化职业的快速漫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层最后发现,首席执行官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企业被管成了只有绩效结果没有文化理念的经济动物一一经济人组织,因为这种驱利化机制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可持续战略愿景经营毫无关联,从而导致企业的社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百年企业的愿景目标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乎中国就有了民营企业“357”短命模式的悲催呼吁……

    于是,世界工业管理学会又一次提出首席运营官制度,所谓首席运营官就是专司负责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的顶层设计研究与过程管理的运营管控,而把管理末端的绩效考核放给主管行政人事的副总裁来主管,这样就行成了类似于hujintao领导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一一领导集体,也就是以总裁为首的班长制管理模式一一总裁办管理机制。

   所谓总裁办管理机制就是总裁为首领,首席运营官分管文化战略与过程管控,而行政副总裁专司主管年度预算与绩效考核的联合执政模式。

 

21世纪世界工业企业管理新革命(二)

《企业用人机制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作者  韩世友

 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对全球互联网科技革命下的工业企业管理有了最新的论断,即互联网经济也是产品经济,产品经济从属性管理上讲仍是工业企业管理范畴。因为,工业企业管理与商业企业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更注重技术过程管理,而后者只注重营销结果的管理。因此,这两大企业类别在内部用人机制上也就出现了两大不同的思维流派和机制模式。

因为,工业企业靠的是严密的管控流程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比如从原辅材料采供的招投标开始,到生产材料的入库检验和加工制作,再到成品入库检验和交货出库检验三道检验大关,如果这三道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关口都得不到基本把关的话,那么企业的产品质量就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和挑剔,更遑论立足发展和光大荣耀了。

所以,过程管理对于工业企业管理之重要可见一般,而商业企业管理多半是建立在产品早已产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商业企业也就不存在生产过程的责任心要比工业企业责任心重的客观现实。

因此,在对企业用人机制的设计上就存在两个倾向,一个是注重工作责任心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另一个是在乎为人的工作能力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工业企业管理来说不仅要有责任心也要有道德品质,否则企业的发展目标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谈。

但是,对于商业企业而言多半只注重营销结果,至于员工的道徳品质和责任心来说不是特别地在乎。因为世界上除了知名的国际商场企业外,几乎没有独立的百年流通企业存在,比如法国的家乐福和美国的沃尔玛等,而这也是商业企业为什么很难做成百年品牌的根本原因,因为商业企业没有责任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就没有百年战略愿景与核心的企业文化。

那么对于以一种产品品牌为轴心,以多元营销为主打的亦工亦商型企业来说,究竟应该是以德为先才为次型的干部员工呢?还是不计个人品行只要能干即可这就成企业管理的大问题了。因为,通过这个理念倾向笔者可以知晓这样的企业究竟是短期获利苟且型,还是百年品牌发展型?而这样的用人机制也决定了该企业究竟还能走多远?

如果为了快速扩张而让才为先德为次的干部去担当某一事业部总经理的话,那么这个结果十有八九都是失败的。因为发生在我所经历的企业活生生的案例是曾经被老板格外看好的6个所谓的“才华型”经理人分别担任6个事业部总经理,最后是没有一个不坑公司的,短短三年时间每个事业部平均亏损6000一一8000万元,即近5亿元人民币被亏掉了,这个亏损并不是在于老板识人有误而是因为觉得管理太严有碍业务发展,所以董事长不准集团管理层对子公司业务进行监管,也就是俗话说的“放羊”式管理导致企业拮据的悲催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