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而生


迭代而生

——王志文的混沌大学举人毕业论文

 

 

摘要: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我的第一性原理是迭代而生。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无法被取舍,也不能被违背。在我的潜意识里,如影随形,引导着我的每一次人生转折。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非连续性,思维遮蔽性,形而上学禁闭。

正文:

第一性原理,就是构件系统底下的那块大石头,是演绎法自确定的推理原起点。是一个根基性命题,不能被取舍,也不能被违背。是建立在哲学的本体论之上,即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因此,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我的第一性原理,是“迭代而生”。它已经深深地固化在我的潜意识里。每当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刻,“迭代而生”都会神灵般地引导我做出决策。正如李善友教授提炼出的那句话,“你以为你在做决策,其实是你的心智模式在帮你做决策”。

第一部分,逻辑推导。

逻辑奇点: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人类生存逻辑。无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还几万年的人类发展史,都普遍的承认这个逻辑,我把它作为我的逻辑奇点。

基石假设:1、生命周期论。2、代沟

我的第一性原理的逻辑奇点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建立在生命周期论”和“代沟”这两个基石假设之上。经过近一年多的学习,王东岳老师和李善友老师都分别通过演绎法和归纳法,验证了其递弱代偿理论和分连续性学说。我试着用王东岳老师的递弱代偿理论和李善友老师的非连续性学说,推导一下“迭代而生”的第一性原理。

根据递弱代偿原理,每个人的外部的世界一直变化,按照王东岳老师的理论,人们的生存结构一直在持续弱化;而由于形而上学禁闭,我们的长辈的思维模式逐渐变得僵化不难看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从生到灭的周期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生存环境在变化。我们一出生,接触的思想和事物,自然地要比我们的长辈们高一个维度。自然而然的,我们颠覆了长辈的思维模型,与长辈们的认知上产生了代沟而我们的子女也是一样,比如90后、00后,他们一出生就是互联网、物联网的环境,生态环境与上一代就大不一样。新生代的认知与我们同样产生了代沟

李善友老师关于非连续性一段论述给了我重要的启发他说,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中间的那一个过渡,就是非连续性。而我们也可以把这一个非连续性,称作两代人之间的代际转换,也就是“代沟”。由于形而上学禁闭,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同时,根据递弱代偿理论,我们的外部世界一直在变化,使得我们的生存结构持续弱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外界世界的信息量不断变大,我们的思维模型和外部世界之间就会出现逻辑失洽。当这种逻辑失洽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逻辑变革,原有的逻辑模型崩坏,新的逻辑模型被建立起来。模型转换过程中的突变就产生了非连续性。非连续性是一个分形学意义上的简一律。从宇宙物质的演化、生物进化、到科学革命与经济创新,都存在非连续性。哲学中求存体现了连续性,而变化体现了非连续性。生物学中,遗传体现了连续性,而变异体现了非连续性。商业中,管理是连续性,而创新是非连续性。而这种非连续性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它仅存在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的转折期。非连续性创新会为我们带来大规模的快速增长。非连续性创新也是人类思维的阿克琉斯之踵,人类思维中隐含的连续性假设,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紧闭。常常将我们困于第一曲线之上,使我们从第一曲线的速点滑入连续窘境。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对年轻人这也看不惯,那也不理解。思维遮蔽性也越来越起作用,很难接受新的事物。然而,外部世界一直在变化、信息量不断变大、我们的生存结构也在持续弱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外界世界的我们的思维模型和外部世界之间就会出现逻辑失洽。由量变到质变,致使逻辑变革,老一代的逻辑模型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一代人的逻辑模型被建立起来。这种模型转换过程中的突变就形成了代际鸿沟,也就是李善友老师论述的非连续性。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人的创新,都是前辈的颠覆者。

通过以上推导,不难看出,“生命周期论”和“代沟”这两个基石假设是非常坚实的。我们要想打破自己的思维边界,就要主动出击,进行自我迭代,以求的新生,简化为迭代而生。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经营,根据环境的变化,再打破自己的思维边界,进一步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如此往复,通过一次次地蜕变,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第二部分,实践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必须正视从生到灭的生命周期,正视代沟的存在,必须承认这种代际转换的必然,主动拥抱这种非连续性,用勤能补拙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态度,有效学习的方法,不断地打造自己的能力圈,创造新的人生价值。

一是相信勤能补拙。这是个最基础的、最朴素的道理。我们要承认,老一代不会比年青一代聪明。记得有一首歌的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哪个更高,哪个更大”,我理解,出生的基础不一样,年轻人一出生,就比老一代的基础环境高一大截。你如果希望不被年轻人甩在后面,就只有持续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土为山,积水为海。1+0.01365次幂是37.81+0.01365这个数学公式非常简单,每天增加百分之一,只要持之以恒,进步是非常惊人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按照王东岳老师递弱代偿的理论,外部世界在飞速变化,而我们的由于形而上学禁闭、思维遮蔽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只是我们的思维逐渐弱化。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说过,七年一辈子。如果按照摩尔定律,就更加恐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18个月,集成电路上的数量就会增加一倍,性能提高一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和生活背景下,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是有效学习。王东岳老师说,什么叫有效学习,由于任何文化都具有遮蔽性,由于每个人都不自觉的有自己的文化思想体系。因此你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思想渠道的延伸,就是无效学习。任何文化都与真理无关,而人类的生存结构是不断流变的,因此,如果你的学习过程,没有一个解构过程,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学习过程不是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而是在自己的原有的思想模型中学习,知识增加信息量,不改变自己的思想结构,就是无效学习。所谓有效学习,必须是听到不同的声音。李善友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改变思想结构,增加认知维度,才是有效学习。我的理解,就是要开放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等一切感官通道,寻找那些与固有知识、固有经验、固有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东西,启动批判性思维,勇于否定自己,改变已经僵化了的思想结构,主动给自己的思想升维。这就是有效学习。

第三部分:案例举证

我的几次人生迭代。

第一次迭代,军人到金融计算应用的转身。我是军人出身,不满18岁就应征入伍,经过16年的军旅生涯,铸造了为报效祖国而甘于奉献、乐于献身军人品格。在军队的生活,都是为了打仗和救灾,所学到的专业也是围绕带兵打仗展开的。在部队期间曾荣立一等功,被评为军区标兵,其评优标准也同样是围绕作战和救灾为核心。后来转业到了地方,部队里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打破,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地方工作的需要。我的很多战友,到了地方任然是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乐于献身,服从领导。但是因为他们不能主动打破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结果要么下岗回家,要么平庸到退休。我退出现役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退役的第三年就被聘为计算机工程师,找到了稳定的上升曲线。

第二次迭代,技术岗位到行政管理岗位的转型。刚刚转业到地方的时候,我的任务是维修维护计算机,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开始做中层管理。应该说,技术岗位正是顺风顺水、得心应手的时候,到了管理岗位,挑战性还是非常大的。技术岗位,几乎就是和生冷的机器和工具打交道,而行政管理与人打交道,截然是两码事。我必须主动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型,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迭代而生,才能适应新的工作。

第三次迭代,行政管理岗位到人机协作岗位的转型。到了行政管理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一段时间,金融系统也是受互联网影响非常大的一段时间。按照王东岳老师的递弱代偿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自动存取款机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原有的银行服务流程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我同样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学习上,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007年,我到了新组建的电子银行部。这是人与机器、网络的大协作场景,机器学习与新金融业务的大融合生态。我又实现了一次新的迭代。

新的探索,智能居家养老。岁月不饶人,转眼就到了退休年龄。体制是无情的刀,不论你愿意不愿意,都是要退休的。经济学有个孕妇效应,意即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退休了才发现满大街都是老人。一查资料才知道,我国的老年人已经有两亿多,占到总人口的17%多。再想想我这一代,绝大部分是一个子女。中国又是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居家养老则必然成了社会大问题。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养老观念和思维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技术,分享如火如荼的分享经济成果,辅助老人进行居家养老,尊重空巢老人的尊严,提高老人的自主生活品质,减少子女的养老负担。基于此,就有了探索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心,决心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先是参与了物联网智能家居研发公司,见证了物联网给居家老人带来的各种便利,并亲自试用了不同型号的产品;紧接着又与某大专院校老师一起进行了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同时,与心血管、脑血管以及人脸识别技术专家一起,探讨相关疾病的摔倒模型和生命体征特点。为此,我找到了新的使命——用物联网和人工技能技术,为居家养老赋能,让每个老人更有尊严的养老。

小结

“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个逻辑奇点出发,在“生命周期论”和“代沟”这两个基石假设基础上,我找到了“迭代而生”这个第一性原理。并以此作为动力因,用勤能补拙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态度,有效学习的方法,一次次的跨越非连续性,不断地打造自己的能力圈,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创造新的人生价值。

 

201879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