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视贾跃亭跨界全产业链布局造车,到格力董小姐入股珠海银隆钛酸锂新能源车,再到马云上汽合作推出第二款纯电动SUV等等,一系列造车新势力的加入,让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持续热度不减。
图表 1我国主要(电动汽车)造车新势力进展
车企名称 |
项目进度 |
首款车型 |
是否交车 |
蔚来 |
已上市销售 |
EP9 |
ES8预计年底交车 |
小鹏 |
已上市销售 |
G3 |
预计年底交车 |
威马汽车 |
已上市销售 |
EX5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奇点汽车 |
筹备中 |
iS6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云度新能源 |
已上市销售 |
π1 |
已交车 |
电咖 |
已上市销售 |
EV10 |
已交车 |
正道 |
筹备中 |
H600 |
2020年 |
爱驰汽车 |
筹备中 |
U51ON |
最快年底交付 |
拜腾 |
筹备中 |
概念车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新特 |
筹备中 |
DEV 1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长江 |
筹备中 |
逸酷 |
商用车辆已交付 |
零跑 |
筹备中 |
S01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合众 |
筹备中 |
E-TAKE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刺猬 |
品牌发布 |
思迈尔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国金集团 |
已上市销售 |
GM3 |
已交车 |
前途汽车 |
筹备中 |
K50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游侠 |
筹备中 |
X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乐视FF |
筹备中 |
FF91 |
暂未有相关信息 |
绿驰 |
中部制造基地落户江西九江 |
概念车 |
2019年上市 |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分析整理
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时代的汽车工业魅力何在?哪些发展趋势吸引着一个个跨界造车人不断加入?
第一、 电动化
以清洁、环保、节能为发展目标的新能源汽车,无论一段时间内走混合动力路线,还是使用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等走纯电动技术路线,追求长续航里程、无大气污染的目标追求则始终如一。如下图1、2所示,近些年,世界及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产销数据是这一趋势的有力证明。
图表 2:2012-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分析整理
图表 3: 2013-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第二、 智能化。
近几年,关于汽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上路测试,甚至百度无人驾驶电动车7月量产等新闻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于汽车的认知。究根结底,人类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将汽车作为一种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发生位移的交通工具,作为一个相对固定、密闭的生活空间,未来的汽车,更像是人类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车轮上的生活方式”或者“天空中的生活方式”,综合说,即“移动的、智能的生活方式”。正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所设想的概念车iCar所预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既可以在陆地上以车轮滚动前进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是在天空中打开翅膀就能够翱翔的飞行器。总之,未来的汽车寄托了人类对于更加舒适、自动、便捷、高效出行生活方式的美好憧憬。未来的汽车,可以是陆地天空之间自如切换、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也可以是实时联网互动、社交、甚至娱乐的智能化移动生活空间。
智能化,甚至智慧化,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及我国汽车工业矢志不渝追求的一个长期甚或终极发展目标。
图表 4: 乔布斯iCar概念车假想图
图片来源:来源于网络
第三、共享化。
以信息技术不断加持和护航的汽车工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移动生活方式,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和丰富,伴随生活半径的移动和拓展,异地用车需求只会有增无减,以分时汽车租赁为代表的共享出行方式将成为常态。国内众多的共享汽车服务公司,以行业龙头滴滴为例,据报道滴滴正在筹备共享汽车业务,预计在今年上半年上线分时租赁服务。相信不久的将来,滴滴出行在海外多地布局,甚或美国的老牌共享汽车服务运营商Zipcar走进我国布局设点,都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事。
再从传统车企、互联网企业等各方对于共享出行的投资热度来看,未来共享汽车将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补充出行方式。
图表 5:国外车企共享汽车领域布局(部分)
车业 |
合作方 |
概况 |
丰田 |
Uber |
在与现有平台的合作方面, 丰田与Uber展开战略合作,为共享和移动互联业务布局 |
大众 |
Gett |
大众去年5月向以色列共享出行平台Gett投资3亿美元,开启共享出行服务 |
福特 |
Zipcar |
福特联手Zipcar,自2011年起陆续推出一系列共享出行服务项目 |
通用 |
Sidecar等 |
通用先于2011年向共享汽车服务平台RelayRides投资300万美元,后又以5亿美元注资Lyft,合作共享出行及无人驾驶技术,之后又于去年1月出资收购共享乘车服务商Sidecar |
宝马 |
Ride Cell |
2017年4月,宝马同共享汽车服务提供商Ride Cell在西雅图合作推出汽车共享服务Reach Now,呼应其在欧洲的Drive Now
|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图表 6:国内主要共享汽车玩家(信息截止2018年5月底)
企业名称 |
所在地 |
成立时间 |
投放车辆 |
主要投资方 |
立刻出行 |
北京 |
2017年5月 |
油电混动、新能源车 |
蚂蚁金服领投、君联资本、蓝驰创投、险峰长青跟投 |
TOGO途歌 |
北京 |
2015年7月 |
以燃油车为主 |
海益得凯欣基金领投、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真格跟投 |
芒果出行 |
深圳 |
2017年2月 |
新能源车 |
文信集团 |
GoFun |
北京 |
2015年8月 |
燃油车、新能源车 |
大众资本、奇瑞汽车 |
PonyCar |
深圳 |
2016年12月 |
新能源车 |
华夏幸福领投 |
小二租车 |
海口 |
2014年12月 |
新能源车 |
知合出行 |
盼达用车 |
重庆 |
2016年12月 |
新能源车 |
力帆集团 |
巴歌出行 |
北京 |
2015年12月 |
新能源车 |
XVC创投 |
大道用车 |
北京 |
2017年10月 |
新能源车为主 |
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火山石资本、红杉资本中国、百度风投 |
驾呗 |
深圳 |
2015年7月 |
新能源车 |
苏大天宫创投领投、嘉鑫控股跟投 |
易开出行 |
芜湖 |
2016年3月 |
新能源车 |
中国恒天 |
有车出行 |
北京 |
2016年12月 |
新能源车 |
蔚来资本领投 |
一步用车 |
郑州 |
2016年6月 |
新能源车 |
多氟多集团 |
一度用车 |
北京 |
2015年5月 |
新能源车 |
国轩集团领投、中华创新基金会跟投 |
小明出行 |
安徽 |
2017年7月 |
新能源车 |
多氟多集团 |
EVCARD |
成都 |
2013年7月 |
主推地续航小型纯电动 |
中国财险、太平洋保险、中华财险 |
car2go |
北京 |
2015年2月 |
燃油车 |
戴姆勒 |
神州Icar |
北京 |
2018年1月 |
燃油车 |
|
京鱼出行 |
北京 |
2016年11月 |
新能源车 |
金沙江联合资本、水木资本 |
美团租车 |
北京 |
2017年11月 |
燃油车 |
首汽约车 |
凹凸共享租车 |
上海 |
2013年7月 |
燃油车、新能源车 |
|
摩拜共享汽车 |
北京 |
2018年1月 |
新能源电动汽车 |
|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结合以上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技术对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影响及变革看出,技术对产业的赋能,从来都不只是边边角角的简单修补,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更像是一个结合了研发设计、生产方式,甚至商业模式等的综合赋能。
从对现代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等主要技术角度看制造业的技术赋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3D打印等技术赋予制造业柔性。
AM技术(即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俗称3D打印,是一种通过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等,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制造技术。与传统的、对原材料去除-切削、组装的加工模式不同,是一种“自下而上”通过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在打破传统生产制造工艺及流程限制的基础上,使得装配式、一体化等柔性生产制造成为可能,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制造业柔性,产品及生产制造过程的可塑性、便捷性大大提升,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成本则大大降低。
图表 7: 3D打印(增材制造)原理简析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近二十多年来,AM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快速原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三维打印(3D Printing )”、“实体自由制造(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之类各异的叫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技术赋予制造业更多柔性的特点。数字化制造的个性化、快捷性和低成本不但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于网络协同制造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定制的生产需求也能够很好的满足、适应。
第二、 信息技术赋予制造业智能。
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及标准化等传统信息技术,结合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业逐渐从自动化、信息化,向互联化、智能化发展过度。
以信息技术赋予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智能为例,信息技术的改造及赋能可以涵盖整个价值链的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工艺规划、生产制造、物流管控、服务决策等各个环节。如通过数字化建模与生产仿真实现研发设计智能,以基于智能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创新应用达成智能生产新模式,以软硬件结合实现数字化车间物流与仓储建设,结合企业大数据平台及大数据挖掘及分析管理系统,实现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WMS(物流执行系统)及质量管理系统(QMS)等生产管理软件的系统集成,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等。
第三、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予未来制造业智慧。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望赋予未来制造业智慧。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专家系统等智慧互动技术,将赋予未来制造业更多人类的智慧特性,如思维判断及逻辑推理等数据计算能力,结合人类特有的情感交互等特性,实现未来制造业自组织、自适应、自反馈的智慧交互。
结束语
然而,无论制造业的柔性化、智能化,还是未来制造业的智慧化,虽前景诱人美好,但对于以厚重为内在特质的制造业来说,都必将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必须从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稳步前进,所有秉持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发展理论的企业或个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都将面临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