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与仿制
最近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了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药品。
李总讲过:在人们所有的消费中,吃药是真正的刚需,连手术、吃饭都不是——人到了最后关头,经常是吃不了饭只能输液;可能是做不了手术,还要用药来顶着、扛着。
印度在仿制药方面做得好过中国,既没有受到国际大型药厂的指责和诉讼,同时还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最重要的是印度的仿制药的药效水平可以达到原研药的80%~90%。
而我们中国的仿制药的药效水平就差得多,平均药效也就相当于原研药的20%~30%,最差的只相当于原研药的6%,被人形象地称为无毒的食品。
工艺
原研药的成功率非常低,投入非常大,有一个典型的说法是1010,即要投入10亿美元,经过10年才能研制成功一剂原研药。如此的投入下去,其药效好和药价贵是自然的事情。
在这里既有配方的专利,还有工艺的商业秘密。除草剂可以分清是苗、是草皮,这事绝对是高科技。
十几年前我就读到了一个故事,中国要求效果非常好的进口农药厂家必须标明配方,结果人家真的标了,我们同样还是做不出来——人家只是标明了主要材料,还有大量的辅助材料无法标明,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工艺问题要解决。
工艺里面有火候、时间,是快速、保质、保量完成产品生产的关键。药品的生产不会像东北乱炖一样,把食材全放里面,一开火就等出锅。
试验
工艺是心血的结晶,是无数次经验的积累,是大量双盲对比的结果,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分析。
典型例子就是缓释胶囊,释放快了肯定不行,可能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再有就是作用不能持续;释放慢了也不行,一是可能药效达不到,二是人还没有吸收就可能排放出去了。
工艺是抄不来的,其成熟度、先进度是时间的函数,是需要工具的来辅助的,咱们的云计表格是积累经验、形成工艺标准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