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壳的一种运动形式。但是,地壳为什么会运动,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会产生象地震这样的运动?现代科技尽管展示了坚韧不拔的努力,但结局并不理想,所有观点几乎都有面临驳倒的弱点和解决不了的困惑。从这点上讲,传统解释可能发生了不可弥合的疏漏。传统观念认为地壳运动是自地壳形成以来地壳物质所受到的地球重心的持续作用,与所谓的板块漂移,地幔热对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洋底扩张等解说都是不能融合的。地震现象,就是当今科学里的一朵乌云,人们应当突破现有理论,寻找新的机理。我们发现,在寻找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时,通向更高层次物理学的大门开启了。
首先应确信,用板块运动解释地震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地球形成至今40多亿年,即便有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也早已被强大的摩擦力消耗掉。地球的表面是坚硬的地壳,地壳最薄的地方(如最深的海洋底处)也有几公里,高原处厚度可达70公里,平均厚度33公里,坚硬的硬壳包围地球一圈,局部的水平运动根本就没有力源,两个板块之间突然发生相对运动几乎没有可能吗?按照板块的划分,板块之间有相当长的分界线,而地震的区域并不是线状的,而多数呈圆形状或辐射形状。如果是板块撞击,大地震沿板块分界限可以延伸几千公里,而事实上不是这回事。我们不排除地壳存在结合薄弱的地方,但决不会存在整体的横向的相对运动。事实上,正是因为没有这种横向的相对运动,薄弱的地方才能长期处于薄弱状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再说,如果地震是板块撞击的结果,那么这个过程必定是缓慢进行的,甚至能持续几年,但地震持续也就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天。从频次上说,全球每年大小地震5000多次,地球被分7大板块,每块上每年发生7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并不都分布在所谓的地震带上,即便我们认为没有地震的地方,地壳也在不断的振动,不过没达到崩裂的程度,不易发觉罢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有那么多的板块碰来碰去吗?动力何来?为什么不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如果边界上一个地方出现凸起,在另一反方向的边界就应该同时出现断裂,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按杨见亮先生倡导的天体增长论,地震问题几乎迎刃而解。该理论认为,随着时空的膨胀,新物质在天体内连续生成,放射性反应持续地进行,释放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上升,在地壳处累积,同时新产生的较轻的物质上升,穿过地幔,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相对薄弱的地壳部分就会出现凸起或崩裂现象,热能转化为地表的动能,形成剧烈或不剧烈的地震现象,这种地震现象全球各处都有发生的几会,无论海底或大陆。地球就是在这种一次次的大大小小的凸起或崩裂中逐渐增大的。过去的地表重力加速度比今天的小,随着地球的增大山也在加深,就像树越大树皮沟纹越深一样。随着地球的变大,地震的级别也应越来越大,发生地震越频繁的地方其地震的级别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能量释放是随时进行的,没有过多的累积。同时也应看到地震是地球内物质降温的过程,因此地球自身的温度应是逐渐上升的,这是因为随着地壳的越来越厚,崩裂越来越难,需要的能量累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崩裂的极限也是温度上升的极限, 越难崩裂达到的温度越高。平均而言,因地球膨胀,地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都在增大,宛如一个正在吹大的气球,上面的任意两点的距离都在拉长,但并没有相互移动。
在震前,局部地壳会有不同程度的凸起,测量这种凸起可以做震前预报。当然也可以根据深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判断地震的级别,发生的位置,做事前预报,而不是测量什么板块的运动。板块根本就没有移动,怎么能测出板块的移动呢?即便板块有某种移动,也是地壳崩裂的结果,就像鸡蛋崩裂时内容物向两边移动那样崩裂前是没有这种移动的。总之,应根据地震形成的机制,制定测量的方案。建立在板块撞击基础之上的地震形成机制是虚假的,当然预报能力长期不能得到提高。有些专家正在喋喋不休地煞有介事地说教这种理论,还要让这种歪理论祸害多少年呢,还要愚昧人们多少年呢?
注意,杨见亮先生所说的地球膨胀不仅指体积增大,而且质量也随着增大了,这与以往的膨胀说不同。事实上,如果只认为地球体积增大而质量不变,那么这种膨胀就不能持续下去,膨胀的力源无从谈起。时而膨胀时而收缩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摩擦要消耗能量,地球不是弹簧振子,凭什么要反弹呢?既收缩就不会再膨胀,既膨胀就不会再收缩,没有这种循环机制。而物质在天体内的连续生成理论,解释地震绰绰有余。有些人承认时空的连续膨胀,不承认物质的连续生成,这是把时空和物质割离开来,与相对论时空观矛盾。空间膨胀不就是空间在不停地增加吗?应知道,星体后退并非是星体在原有空间里的运动,而是空间实实在在地增多了。既然认为物质和时空是统一的,就应当认识到宇宙在创造空间的同时也在创造物质,空间增多不就是为物质的增多提供场所的吗?对于宇宙来说创造空间与创造物质的难度应该是一样的。尽管物质和空间同时增多,但新物质的产生并非在所有空间,而是在天体内进行的,这是因为物质的产生是时空膨胀力做功的结果,按杨见亮先生的计算,时空膨胀力目前每年对地球做功大约10的29次方焦耳,大部分能量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极小部分以热的方式存在,这相当于地球质量每年增加一万二千亿吨,半径增大0,5毫米。因此地震现象决不仅仅是地球物理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天体物理问题,也是宇宙学问题,即是跨学科的问题,单纯用地球物理知识解释地震现象视野确实太窄了,地球物理学家确实到了掌握天体物理知识和宇宙学理论的时候了,沾沾自喜,坐井观天不会再有任何重大的发现了。
物质产生的微观机制,按照杨见亮先生的理论,物质产生是时空膨胀力做功的结果,因此可以推断出粒子产生的分裂机制,即膨胀力把一个粒子拉开为两个相同粒子,如把一个中子拉成两个中子,一个质子拉开为两个质子,一个电子拉开为连个电子,等等。中子随后生成质子和反中微子及电子,释放能量,轻元素变成重元素,这些反应是在核内完成的。
详细的论述,请看何玉华,杨见亮《星系是逐渐增长形成的而非大爆炸后物质的聚集》,前沿科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