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瞎眼”的业绩拔下了小米“互联网公司的”外衣


  备受关注的小米终于发布财报了,自打上市以来,小米连续遭遇了股价破发、供应链、国际市场表现不佳等负面问题,那个性价比高、产业链完善的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是处。而随着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发布,小米再次证明了自身的强劲实力,作为上市之后第一份财报,小米以452.35亿的营收交出了一份“亮瞎眼”的成绩。不过,如果仔细分析财报数据你会发现“小米还是那个小米”,它并没有像雷军所说的那样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反倒有点渐行渐远的意思。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小米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实现了452.36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高达68.3%;净利润21.16亿,同比增长25.1%。而在总营收中,销量高达3200万部的手机业务,带来了同比增长58.7%、305.01亿元的收入,互联网服务的收入也实现了同比增长63.6%、40亿元的收入。从数据上就能看出,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涨幅仍旧不及整体涨幅,且其在营收中的占比也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互联网服务还能达到9.4%总营收占比,而今却只有8.8%。这也就难怪人们说小米还远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营收、净利、手机收入、互联网收入等指标大幅飙升,的确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受财报影响,小米的股价也应声上涨近4%,但这并不能掩盖住小米正在远离“互联网公司”的事实。小米目前的模式已经十分清晰,即通过销售智能手机为互联网服务获客,进而通过广告、游戏、增值服务和电商进行变现。这也是为什么手机业务能够实现305亿收入的原因,其还是小米目前的主要营收来源。

   但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样,小米的手机如今大概有高端旗舰、旗舰、中高端、中端及入门五个档次,若按均价计算,其“1150元以下机型”在总出货量中的占比高达80%左右。所以尽管有小米8这样的高端旗舰机,小米仍旧属于“低端手机生产商”,再考虑到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份额占有量,小米“准一线低端手机生产商”的定位并没有变化,且谈不上稳固。

   都说小米在学习苹果,当初的苹果的确是先把硬件的钱赚够了,再开始赚互联网服务的钱,但是人家现在已经能够硬件、软件一起赚钱,而小米似乎在硬件的坑里挣扎,还有点不想出来。“低端”、入门级手机占比过大,直接导致了这部分买家所带来的“互联网价值”大打折扣,除此以外,印度、印尼这些海外市场表现良好,也并不能为一家中国公司的互联网服务得到提升,小米这样硬件地位不稳、软件钱有难赚,拿什么撑起4200多亿港元的市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