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教家风 培育家国情怀


  

注重家教家风 培育家国情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风与国风。2015217日,他在春节团拜会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112日,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201612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盛赞其事迹:“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201735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询问上海奉贤区“奉贤”之含义,肯定家风、村风与民风建设。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家风的高度重视、始终如一。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家风?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影响着人的品质和行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和国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上篇:古代的五伦五常与四维八德

家教家风与道德的产生、发展一样,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变化既有基本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项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 “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说道德是历史产物,又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五伦:即五种人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我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一两下即为义。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智,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信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即礼、义、廉、耻。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耻——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原叫八端(南方人吐字不清,duan/dan不分,王八蛋就由“忘八端”谐音而来),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似海,德高如山。为人子者当知恩报本,欲子孝顺,须先孝双亲,今为人子媳妇,后为人父母;今日不孝后日受子女媳妇不孝,理所当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说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古代的丁忧,就是中国儒家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即朝廷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无论任何官职,从得知丧事那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悌,悌敬,悌字先点为兄,后点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亲的同胞兄弟。兄弟姊妹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念手足之情相互帮助是家兴族盛之本。忠,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忠于祖国和人民。做事真心诚意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光明正大,可对天地神祗,可对国家社会,可对父母家人,对自己良心无亏者就是忠。信,人言而成,诚实也。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君子一言九鼎,言顾行行顾言,里表如一,以信笃行(举例财神关羽)。礼,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人在万物之上而无礼,将与禽兽何异?所以修道必重礼节,自重自爱﹑敬人爱人,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义,即做事合乎正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正义君子不贪不义之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光前裕后,名留万古。廉,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无私欲无邪念,待人诚实,善始善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安分守己,奉公守法。耻,羞恶之心人之本性,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树要没皮必死无疑,人要没脸天下无敌。

下篇: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层次最高,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依法治国、明理修德的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公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的言行。敬业是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结语:什么是家庭幸福?白天干好事情,夜里做好睡梦;什么是人生智慧?安排的事情能做好,没安排的事情能想到;什么是家教家风的主旋律?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给人自信,给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