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使城市竞争分化加剧


“抢人大战”使城市竞争分化加剧

 

文|陈柳钦


 

2004年,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曾说了句: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被我们嘲笑了十多年,人才有毛用,2004年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就基本可以战胜90%的人了,人才是什么东西!不过,今天可能真得变了。从2017年南京、武汉、西安、长沙等二线城市纷纷以福利换人才,到近期北京、上海等老牌一线重磅加码,这场“人才争夺战”正是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国家之间如此,城市之间何尝不也如此?有句老话说得好:“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对城市来说,人才更是其发展的核心资源。特别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下,许多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硬实力早已颇为雄厚,此时更加需要来自人口质量提高的“软实力”补充。只有软硬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丰富城市原有的阶层结构,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逃离北上广”的声音从未消失,以杭州、成都等为首的新一线城市声量越来越大,似乎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选择。与此同时,花样繁多的优惠福利措施,也没法不让人心动,这些城市似乎都在敞开怀抱,等待着你的到来。今天的招贤令是为未来储备发展的动力和引领力量。城市重视人才,纷纷向人才示好,无疑值得称道。然而,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越来越激烈,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比拼,越来越多二三线城市从租房落户、分区限购、人才补贴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加入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让这场抢人大战开始走偏,发生了质变。在“抢人大战”的热潮下,降低人才引进门槛的城市并不在少数,不仅天津、南京、成都等地纷纷给出近乎“零门槛”落户条件,即使是传统处于人才高地的京沪等地也纷纷入局。一些城市以落户、购房资格以及购房优惠等条件吸引人,实际上是与楼市去库存挂钩。甚至某些城市大学生购房可以打折优惠。“抢人”变成了“抢客户”,这对当地居民是十分不公平的。


城市之间“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还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户口等优惠政策确实能够吸引人才,但是人才更加看重的,是有没有才华用武之地与足够的成长空间,而绝非区区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只有让人才真正拥有实现梦想的舞台、发挥价值的空间和公平公正的环境,才能形成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红利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城市“抢人大战”的背后,本质是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年轻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城市的年轻劳动力供给捉襟见肘,部分城市缺工明显的问题凸显。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竞争与分化的大时代,城市过去的发展主要是基于行政权力进行资源分配,现在则要通过产业与市场竞争。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将逐渐发生分化,有的可能后来居上,有的可能掉队。这完全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能否淘汰旧经济,拥抱新经济与新产业。近年来,城市间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也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产业结构的竞争、发展质量的竞争、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城市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的竞争。青年人才既代表消费潜力,更代表创造潜力;既代表发展方向,更代表创新动能。城市抢人大战,归根结底,抢的还是竞争力。


如今超大城市在绞尽脑汁地疏解人口,特大城市却在努力地把自己做大做强——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在控制人口规模的背景下,实质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人才需求正在分化,一堵人才之间的壁垒高墙或将形成!二线城市拼命吸纳人才,最终是想走向何方呢?是成为另一批北上广深,还是有其他更好的可能?要揭开这个谜底,也许就要看看这些城市在吸纳了人才之后,究竟会怎样来用他们了。我们认为,城市“抢人大战”需要遵从四大标准:第一,人才流动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要人才,也要青年人口。第二,人才流动与产业流动,方向一致。没有产业,人才如何用武?第三,人才流动与财富流动,方向一致。没钱,经济差,请不动人才。第四,人才存量与人才增量,统筹兼顾。善用本土人才再引进,否则害人。


大家总是在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正如最近各方专家学者反复苦口婆心重申的,使人才真正为一个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靠的不仅仅是把人才引过来,而是要健全制度机制,能够有效地发现和识别人才,留住人才,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5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回应“抢人大战”时强调,各地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孟玮指出,对一个城市来讲,既要吸引人才落户,更要把这些人才留在当地,实实在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怎么样把这些人才留下来,关键的一点从政府角度来看,还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这些人才干事创业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被称为“抢人大战”的人才争夺战抢出了新高度,在天津人才新政出台的96个小时里,30万人一拥而上,网络服务器宕机,大厅排起了长队,天津市政府不得不连续4次调整政策,从“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可‘零门槛’直接落户”到“必须先调档再办落户”,到后来4天之内办理了322张准迁证,收到1万多份调档函。这样的热度,是主办方始料未及的。这说明,全国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加激烈的阶段。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也赤膊上阵,一下把参与“抢人大战”的门槛提高了。在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天津作为直辖市,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那么耀眼,但天津户口的含金量,一点不比其他直辖市差。这对全国其他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或者说是不对等的竞争。


人才政策最重要的是未来,未来的代表就是孩子,无论是现在来落户的“孩子”,还是“孩子们”未来的孩子。不仅仅是天津,实际上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面临这个问题。未富先老叠加债务悬顶,意味着年轻的韭菜必将成为各大城市争夺的核心。经济转型太难,抢人却容易得多,这不仅仅是各个城市的心里话,也是中国的心里话。


城市“抢人大战”是世界人口塌陷趋势在中国的预演。古希腊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合流。人口演化就象河流一样一直向前,东流到海不复还。任何社会经济体都不可能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经历同一个人口。如果说20世纪是人口爆炸的世纪,那么21世纪可以说是人口塌陷的世纪。人口塌陷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性程度不高、人口还在较快增长,但是许多现代性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迈入或将很快迈入人口塌陷阶段。什么叫人口塌陷?“塌陷”(implosion)这个词经常用来指“地质塌陷”或“星系塌陷”,是一种显性的、直观的现象。但是人口塌陷却是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它区别于人类历史上所有暂时性的人口下降,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未来,竞争与分化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之间的分化还会继续拉大。“城市求贤,君子择城”,为了引才聚才,很多城市特别是二线城市竞相放出大招,它们栽下的“梧桐树”主干,就是落户、住房等维度的利好。其本意或许在于更好地吸引人才——虽然说,“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引才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创业就业环境的持续优化,可户籍、房子这块“磁铁”的吸引力会来得更加明显,能更直接地彰显引才诚意。但很多时候,“种瓜”得到的未必只是瓜,还有旁生的枝蔓。便捷落户、购房利好轻易对冲了房产调控的户籍社保门槛,其实就相当于变相打开了限购的闸门,也会间接地将那些“新市民”快速推向房地产市场。这势必给楼市带来不容小觑的瞬时冲击力,更会导致楼市在普遍的“看涨”心态下沦为炒房者的肆虐之地,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其实,二三线城市理论上是不缺人的,即使是人口老龄化出现。二三线城市是“相对缺人”,产业基础规模大而后继乏力。真正缺人的是三四线城市。在城市竞争与分化的大时代来临之后,“抢人才”并不是关键的措施,更不能异化成“炒楼市”,否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城市加入“抢人大战”,指向的是锚准人才红利的劳动力资源布局优化,而不是带动房地产概念股大热。城市“抢人”,伴随着对“新市民”的吸纳,这当然没错。但这份吸纳能力的培育,应更看重创业就业机会和生活宜居指数的权重,而不是购房补贴的分量。重视人才,固然可喜,量力而行,更需理性。正视人才引进的政策短板,反思“抢人大战”暴露出的问题,制定长远战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读懂“抢人大战”背后蕴含的发展密码,真正做到精准揽才,是引才求智的城市都应该秉持的态度。因此,城市在抢人之余,城市决策者更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促使人才将自身成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获得足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人才看到发展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得到事业发展和自我提升。

 

(作者系钦点智库创始人、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