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
我读的《论语》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3版) 、孙钦善的《论语本解》(2009年4月北京第1版) ,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天津社科版2008年5月2版),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2007年5月版) 。欲取其注釋適當者,我的一些注釋,逐漸集成《我讀《論语》》,2021年4月22日。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氏:习,温习、实习、演习。
孙氏:“孔子认为,会友有益于切磋学问,休养道德。”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泽厚先生引陶潜《停云》。
学而篇第一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杨氏:“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
孙氏:令色,假装和善。12.20有“色取仁而行违”,是对“令色”的最恰当的说明。
1.5.子曰:“道千乘(sheng,四匹马拉的兵车)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治理。
敬事,言态度。严肃认真做事。
而信,信实无欺。
爱人,爱众官吏。
使民以时,不违农时。
学而第一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杨释:弟子:后生者。
入:入父宫。
出:出己宫。
谨:寡言。
泛:博。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学而第一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庄重。
威:威严。
不固:不能巩固。
主忠信:忠诚守信。
无友不如己者:所有的友人都比自己强,或,要向比自己强的友人看齐。
惮:怕。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杨释:父在时,(无权独立做事,)察其志向,父没,察其行,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改,可谓孝矣。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杨氏:由有道的人 匡正自己。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來者。”
孙氏:6.11有颜回贫而乐。14.10有贫无怨难,富无骄易。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忧。
为政篇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杨氏:北极星。
共,杨氏:环抱,环绕。
李泽厚释:“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好像天上北斗星:坐在那个位置上,群星围绕环抱着它。’”
以比喻描述,揭示,治理一切事物的规律。2018.9.26.12:26。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褚斌杰《诗经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430页释《鲁颂駉》之无疆、无期、无斁(yi译)、无邪:无边,形容马力强,能跑很远;无限期,指久奔不停;无厌,不倦怠;无邪,不偏邪,指步子正,体态好。能说通。故孙氏释思无邪:“评价《诗》思想内容的纯正。”,杨氏释思无邪:‘思想纯正’,都是对的。
杨释:“《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杨孙均引《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遯,逃;相反,归服。适当。孔子之言,更全面,以德、以礼,能培养人的羞耻之心,人心归服;反之,人会逃避制裁,不能培养人的羞耻之心。
2.4.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李零:孔子自己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20.3)明顾宪成说,立不立,关键是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成人(《四书讲义》)...孔子出名早,27岁跟郯子学礼,30岁以知礼名。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就是在这一年。”时以礼名,故立。
不惑,李零:“35岁以后,50岁以前,他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40来岁这阵儿,他全力治学,越学越明白,当然也就‘不惑’了。”
我们现在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不仅40岁有惑,60、70、80、临死,仍有搞不清的事,需要一代代接着往清楚搞。
天命,孔子时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50来岁,已经知道自己的命了。
耳顺,对自己已有适当、不移的评价,曾经令人窝火、愤怒、一切不公正的事,不再引起内心的波澜。正如李零所说“55岁到68岁,他正在周游列国,到外国找工作。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大人,什么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就连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都点头称是(《史记·孔子世家》)。我想,60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爱怎么着怎么着,这可能就是‘耳顺’吧?”
不逾矩,道德已至化境,所欲皆合礼仪、规矩,自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