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教你如何创造更更高的价值


  

“一分钱一分货”在互联网营销中是个错误的理念,价格可操作的空间是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的。在传统销售中,通常会认为产品价格的构成,一般是成本(原材料、人力、房租、水电等)加上一些合理的利润。但其实不然,如果商品是按照这样的加减法来决定,那市面上几千块钱的衣服、一万多块的包包,以及几万块钱的手表就不会存在了。定价,跟数学关系越来越小,反而是跟商品的“价值感”密切相关。

  价值是每个产品都有的,所说的这个价值并不是简单定义的“价格”,而是消费者可以感受到的“产品好处。那这个“感受到的好处”就是产品的“可感知价值”。比如市面上的某高端化妆品,它宣传的主要功能是美白,让使用者看起来“更白更美”,这个“更白更美”,就是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可感知价值”。而现在的手机发布会上,在公布价格之前,多数都会回顾一遍手机的配置,其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拉升手机的“可感知价值”,让价格看起来更合理。

  价值感可以被视为定价的核心,价值感越大,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定价空间也就越大。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想要提升商品的价值感,提高产品的可感知价值。也就是提高客户的使用价值感。

  感知大于事实是营销上最基础的定律之一。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质量好,是消费者是否购买的关键。无论产品是不是性价比最高,让消费者感知到超高性价比才是关键。同样,消费者能感知的产品价值,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购买的价值;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购买成本,才是他们在乎的成本。

  比如我们去餐厅吃饭时,很难通过食物本身(比如一份牛排),来确定它的真实价格,更多的会通过餐厅的装修、餐具、规格、服务等外在因素确定。一个包子在街边小店里卖,只能卖2块钱,但如果把包子放进星级酒店,配上高雅的环境、精致的盘子、高素质的服务生,价格便可以提升到20元一个。这里的环境、盘子、服务员,就是增加了包子的可感知价值。

  外在因素可以拉升商品的“感知价值”,那么怎样科学的构建外在因素呢?

  爱品宣给你的答案就是:“先定位,后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