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章 维纳先生,允许我给“信息”一个定义
当笔者仔细研究人的认知条件的基本构成时,首先感到的探索之艰难,是来自现有哲学教材概念框架体系的重重包围;当笔者又进一步思考现有哲学概念体系的缺陷时,才看到了真正的包围圈不是哲学概念体系本身存有多重困扰,而是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所提出的科技新概念把原有的哲学教材某些基本框架几乎围了个水泄不通!
笔者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后高等院校统编哲学教材曾多次尝试过在原有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吸收新科学新技术思想。然而,那种“改良式的尝试”是削足适履的理论探索,它不能完全适应和听从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而且,其改良效果并未显出。看来,要冲出重围,必须寻找能与当代科技新概念同享时代阳光的哲学新范畴。
研究人的认知条件涉及最具挑战性的脑科学。该领域是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总交汇处。研究脑科学离不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科技为思想要素。
经仔细分析,在上述新科学新技术思想中,重要的莫过于“信息论”思想。当今人类认知条件的构成与信息论息息相关,当今时代所发生的科学技术新潮,它们几乎都与“信息”有不解之缘,而当今哲学教科书中存在的许多困惑均与电气工程师维纳撰写的《控制论》最早开创性提出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信息”概念有直接关系。
为了追溯认知条件的哲学根源,笔者访问哲学教科书,但现有哲学思想体系却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之挑战。我只好绕道而行先问:什么叫信息?
迄今为止,西方信息论“大师”们一直不肯给“信息”一个准确的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各国信息论专家曾经尝试过各种解释方法,均被信息论国际权威和原创人予以否认。控制论创始人、同时又是推动“信息”概念名扬天下的维纳先生,他针对“什么叫信息”的明确而响亮的答复是:“信息就是信息”。他说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任何唯物论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在今天就不能生存下去。”维纳以“信息论”之父之权威护卫着“信息”不容任意解释的科学尊严,他厉声呵退了许多信息论专家和著名哲学家!
我国现行高等院校统编哲学教材既肯定也批评了维纳的观点。据人民大学编著的哲学教科书阐述:“维纳能看到用机械唯物论概念不可能说明信息的本质,这是对的。但他本人对信息的本质也未能作出明确的回答。”著名哲学家×××给信息的本质所作出的解释是:“它是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性,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它同人的意识有某种联系,有某种共同之点。……意识也是信息。”
上述解释曾被中国理论界采纳,也许是在辩证唯物论既有框架下所能作出的较负责任的解释。而在西方,一些学者则用唯心论思想看待信息,认为:信息具有“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是属于真正的“观念的东西”。这是告知信息与意识相等?
还有权威判定辩证唯物论也无法解释信息的本质,因为信息与“物质和意识”两大概念之和相并列。于是称“信息这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它的天职是要消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这无疑是向世人正式宣告:信息论至少在马克思哲学之上。
(2009年加注:“信息论”所涵盖的思想和观点究竟有没有能力俯视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科学界理论界绝不能含糊“信息”的定义。只有把“信息”打回原形,揭示出它的自然面目,展示出它的自然价值,才能一目了然看清楚信息论思想及其所带来的新技术革命成果远没有达到人类文明和科学思维的巅峰。)
应该承认,“信息”作为一种先进科技思想概念,它确实是人类思想史所面对的涵盖极为深广的概念之一。既涉及到物质领域也牵连到意识领域,既与主体有关也与客体相联,既关系到思维运动也联系着物质的存在。猛一看,它似乎真的囊括了现有哲学思想体系许多基本概念。但实际上,它不可能等同物质概念更不应该拿它与意识相提并论;它既不完全属于主体也绝非能够全归于客体;它既然不是思维也就不可能与“存在”分立。
面对这样一个令全球哲学家们难以解释的“怪物”,我国理工科领域的专家权威们普遍采取“拿来好用”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分析哲学的解释方法,即囿于技术层面来定义“信息”内涵,把“信息”从理论上概括为一切人工的和非人工的“标识”。囿于技术层面的定义仅仅是为了“实用”,它不仅思想浅陋和定义错误,而且给予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绽放的哲学之花的冲击反而更沉重,其摧毁人们正确信仰的影响力更广更深。
信息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它既然来自自然科学就应该先基于自然科学知识为其寻找本质属性,然后,再跳出来辨析其哲学含义,看看它的真实理论价值是否能融入社会科学之精华,是否适合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当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领域全部获得“赞成票”之后,服务于顶层设计的哲学思想才能认可它拥抱它。
好吧!维纳先生,允许我给“信息”一个定义。
它是指物质在其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普遍的运动环节。一切能够对他物产生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各种物质所特有的介质传递就是信息。
定义中笔者给含义深广的“信息”概念三个理论要点。
其一,信息具备物质所特有的“介质”属性。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中的水分子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实体”或具备物质“质”的定义的超微粒子,它们在有对应关系条件下均可成为某一物质运动过程中被携带并被传递的“介质”。自然界四种基本力及其磁波、光波、激波、声波所携带的微粒子运动流皆可视为物质世界所特有的“介质”成分。空气中含有氧气,氧分子即成空气流携带并传递的“介质”。空气中含有浓郁的花香味,香分子“苯”也是空气流携带的一种“介质”。
文字符号和音像数码的电子磁写,那是人这种“高级物质”所专有专用的“文化介质”。虽然它与“意识形态”直接联系,但它首先是“介质”。普通文字都是碳素和水分子用笔划排序的“介质”组合;音像是声波光波在特定波长中的微粒子运动流被用作“介质”信号传播的。除此外,音像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还需诸多人工介质参与其中。
比如在数字化光盘上有无数的普通视力看不见的“小孔”和“无小孔”刻划排序,它们分别代表“0”或“1”两个数码,又通过两个数码按照CD、VCD、DVD编码格式制成光盘。有了光盘上的无数“小孔”刻写成光碟这种有数码的介质,光粒子波就能识别;又能通过光电子等高效介质实现远程传输。还不够,再通过空气中运动的微粒子产生声波把声音送到人的耳朵里,还要通过电磁波携带的基本粒子产生光色谱构成图像。如此诸多介质运动环节的环环相扣,最后才成为普通视觉可以识别其意识形态的“文化传播”。
在宏观的物理运动中,熊熊燃烧的太阳能够把光粒子传给地球,令人直接感受到温暖信息;它还通过月亮反射出冷光,又从月亮那里转送来夜晚柔和之光的普照。于是,月亮之于地球人成了反射阳光的巨大“介质”,它传递了那个夜晚清朗静谧的信息。
理解信息的“介质”属性,须有一点爱因斯坦“相对论”想象力,说大恰似说小,说小类如说大。月亮对人来说作为“介质”理解似乎太大——若不大一点,它那么遥远其反射光子的“美丽明镜”又何能见其姣容?明镜般的月亮相对于“宇宙宏观”来说,它给予地球的“中介”作用力,就像某颗行星给予恒星的应力作用一样不足为奇。
在茫茫宇宙间,太阳系恒星与行星之运动组合,类似一个小原子的粒子自旋结构组合,地球和月亮只能算“宇宙宏观”的基本粒子。这“基本粒子”还携带一种特殊介质——人类。他可以说话,通过声波传递鼓动耳膜的介质;他会扔小纸团,以替代呼喊同伴的语言信息。今天的地球人甚至能把更小更小的物质当作“介质”,他利用电磁波发电报,接着又利用微波发手机短信,借磁波介质去向朋友问好或向浩瀚太空寻求知音;他还会发射火箭把载人卫星送上太空,使宇宙间物质运动携带的“介质”又增添了新的花样。
就是这样,整个宏观天体与超微粒子之间构成了层次无限、循环无限的介质携带链和传递链。它携带着它,它又推动另一个它;它感染我,我又感染另一个你;你用我为介质,我用你为介质;你传递了它,我传递了你;我联系着他,他又联系着你……在此过程中,宇宙万物其所拥有的介质属性才演绎成了天上人间普遍存在的“信息”。而信息,它正是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运动、普遍联系而甘愿担当物质间传递作用力的中间环节。
信息,作为“介质”属性的这种基本特征,将使当代哲学思想体系在揭示从宇宙宏观到粒子微观之物质普遍运动和事物普遍联系规律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体、更深刻、更科学。是,维纳先生只说对了一半,即“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
这是因为:单用“物质”概念解释信息不够准确,也未能揭开信息真相;因为物质的介质属性才是信息的第一特征。它是物质,但它不等于物质。它是所有物质均可被当作“介质属性”来作用的“中介实体”。信息作为拥有物质的“介质属性”之第一特征,是它与物质概念纠缠不休难以区隔的主因,也是给予它准确理论概括的难点之一。
人们想象它与物质有关、与传递过程的能量有关、与意识有关。可它既不能简单地被用“物质”概念定性,也不能用“能”的概念概括,更不能用“意识”的概念解说。“介质”不作为中介发生作用力时,它当然等同物质概念;而当它作为介质运动时,它就有了物质间的介质属性。笔者认为,介质的内涵既含物质“质”的属性也含运动属性;既包含运动方式也包含排序与组合规律;既包含排序与组合特征还包含运动过程产生的“能”。介质,既然有如此之多的表现和功能,那么“信息”就不能与单纯物质概念同义。
其二,信息必须是被传递的“运动介质”。
只有被传递,介质才可望成为信息,才可以成为物质间的普遍联系过程中一种可传导应力或其他作用力的“中间环节”。任何物质都可能成为他物的介质,也是说任何物质都具有被当作介质使用的可能性、都有被利用为“介质属性”的客观条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物之间也不例外。
不被传递的物质不能成为他物的介质,当然不具有“信息”特征。比如地上有个小纸团,人不动它,风不吹它,它就是一个纸团,别的什么都不是。但如果那是在集会现场,某同学不便高声说话就把地上的纸团拾起来,采用物理传递方式以惯性力投向他想要呼叫的某同学。于是就发现那个被投掷的纸团变成了“一个信息”。
它能引起人的知觉反应,让人接受某种示意。这时的纸团既充当了介质同时具备了被传递的运动属性。再如隔壁书房里放着几本新书,当书的文字符号未经光波传递且与目光相遇时,书就是书不能实现为“信息”。当书中的文字符号——碳素颗粒折射的光粒子波被视觉神经响应之后,其碳墨折射的光波介质即成为“信息”。
哲学应该确切指出:文化信息在被传递环节中,那都是介质的运动;在视觉或听觉响应之后进入大脑使知觉反应才有“意识”。同样,意识形态的“符号”在被机器识别和转换过程中均属于光电子介质的传递;在为人脑反应之后才成为“意识”。
没有实现大脑反应的介质传递与“意识”无关。就好像在纸上写上“您好”两个字拿给一位盲人看,可是,他的视觉却未响应碳素水分子笔划排序折射的光波,此时纸上“您好”两字,对盲人来说就只是那种碳素和纸墨的存在,是碳素颗粒用笔划排序的一种编码或标识,它没有实现介质传递,没有实现盲人大脑反应。这种标识不是信息。
在未阐述意识定义前,请读者暂把意识理解为人脑机能反应,它不等同于“信息”。任何物其所传递的介质,只有被人感觉到才能意识到。在哲学思想上把信息理解为介质传递与“意识”分开,既符合自然科学技术手段也符合社会科学基本规律。
在大自然里、在生活中,源于大型物质的许许多多介质都是自然运动的、自然传递的;它们不需要人为地去实现传递,因为它们本来就在散发、就在运动。所以,一部分介质运动自然而然就是信息。比如空气中弥漫着“臭分子”,是环境使然的不卫生信息;生命物携带着DNA特定排序和编码遗传给下一代,是自然而然的遗传信息;新楼房下面一股股油漆味直往鼻孔里钻,那是新房业主装修的信息;一片枯叶飘落到窗前,是秋天的信息;远处的锣鼓声鞭炮声接连不断地传来,是街上传来了欢庆的声波信息,等等。
自然科学家认为,所有物质都沉浸在“场”与“波”的海洋里。自然界四种基本力及其关联的声波、电磁波、激波、风波等——其中电磁波达到一定频率,即成可见光,于是,又有了光粒子波的运动和光子的信息传递。所有“波”、所有自然基本力可以相互构成“场效应”,在物质的“场效应”中,全都密织着我们看不见的运动介质流。
人们的感觉知觉所能感知到的各种源于宇宙基本物散发的那些运动介质,都是通过莫名其妙的“场”与“波”,并且随时随地地给我们送来的运动介质——“信息”。地震来临之前,电磁波会发生异常粒子流辐射,这使家禽动物会感觉到震前“信息”。
人和动物依靠感觉或知觉能够接收和响应运动介质刺激。无机物没有感觉知觉,但是,却不能否认运动介质所给予它的刺激条件反应。而且,它要被动承受介质运动的“刺激”。当然,其与物质的生化反应机制对应运动介质时所发生的渗透性条件反应无关,那些都是物理式的刺激、碰撞和运动应力作用,激波介质会在碰撞同时爆发应力。
地球人熟知的“滴水穿石”就是宇宙间很低级的介质传递方式造成的,是大自然通过水滴“介质”给石板送来了自由落体信息——通过别的介质也能传递同类信息。此刻,如果你是智人群体一员,当你感觉到滴水信息就会进屋躲雨,石板不会。于是,石板就出现了先被水滴冲去表面灰尘,接着出现凹陷,最后是被“穿破”的物理条件反应。
物理信息,即介质冲击波的应力有渐变有激变之分。天上人间但凡初级的介质运动均伴随着明显的可见或可感的“能”。所以低等信息又被地球人较早创立的物理学和化学单纯理解为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在科学不发达时代,信息作为介质运动环节,尽管普遍存在却很少被单独提炼出来为人类服务。简单利用纸团、土团掷向某人,那种传递介质的原始方法或是古人们从物理运动方式中自发提炼出来偶尔使用一下的“信息方法”。
(2008年加注:自然形成或人为制造中间环节同时针对他方的介质传递被笔者称作“信息方法”。以欧洲强子对撞机为例——在数
(2008年加注:不过,物理方法在此运用是人为的中间环节,不是目的。发射粒子束的目的是刺激高效电子眼纪录瞬间爆炸过程。对发射者来说,强子对撞机的电脑终端才是真正的“他方”,而被发射的粒子束实际上就成了被传递的运动介质,它是“信息”。)
(2008年加注:人们通过介质运动的人工参与,可以达成科学实验目的。由此认为在物质世界所有运动方式中,除了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三大方式外,还有过去没有从哲学思想上明确认可的第四种运动方式,即“信息方式”或“介质运动方式”。)
(2008年加注:越是地球早期出现的运动方式其所携带的信息发生之过程——这一中间环节其可比时间条件就显得越短暂。物理运动的激波反应几乎是介质相撞与爆炸同时发生;化学运动的介质环节相比时间稍延长;生命运动如遗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时间更长;而人工信息即人工介质运动方式则可无限增加中间环节,无限延长中间过程。)
(2008年加注: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越是后来出现的物质运动方式越拥有可时间延长、可介质转换、可过程兼容的先进性优势。比如化学运动可兼容物理运动,生命运动方式可兼容物理与化学运动,人工信息方式则可兼容和链接式转换以上所有运动方式。)
(2008年加注:因此,哲学思想有理由作出一种判断,即截至现代及当前,人工信息方式处于物质运动方式最先进地位。信息方法因过程可控可转换,它能够为人类解决许许多多以往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所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物质运动分类可用“信息方式”一词,而把这种运动方式引入人脑思维方法目的之运用,即可称之为“信息方法”。)
信息作为介质运动环节,它在人类科学发现史上被淹没、被合并、被融合、被忽略在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中的时间应当用“亿年”大尺度时间来计算。信息与宇宙同龄!在地球缺少文明灯火的长夜中,它像一个被埋没的天才,始终没有突出表现。人们所能看到的物与物的关系,不过是物理运动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今不同了,不仅扔小纸团被人提炼出来运用了,电磁波携带介质的传递功能也被人利用了,细胞分裂重组的生命运动现象居然被各国基因组利用为永久性遗传信息通道。过去人们害怕天上掉下石头,如今却遍地寻找天外来石!为什么?因为陨石就是天外飞来的信息,因为两个字相加而成的四个字——介质!运动!运动介质!
维纳先生说对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原来,其精准界定——它是物与物相互间的“介质运动环节”。这个运动环节须要完成中间链接过程才能实现为信息。打个比喻:碳素粉末——看得见的“微粒子”与水分子的笔划排序所组成的文字,若不能通过光粒子波折射与人的视觉相遇,文字就不能实现为信息。此类直到当今文明时代才清晰地被我们所认识的介质运动环节,就是信息。信息,就是介质运动环节。
既然信息是物与物之间的介质运动,那么,在普遍的信息种类中,那些属于物理传递方式和化学运动方式的介质,它们在被传递过程中和自身运动过程中也就难免要产生“能”。于是,信息与能(量)又有着不解的、密切的关系。恰恰也是因为信息作为介质运动伴随着“能”,才成为信息概念难以让“思想大师”们给予准确理论概括的难点之二。人们从不同角度看信息,看到的是信息的不同功能、不同特征之表象。
请大胆猜想:一切被传递的运动介质是否都伴随“能”,即一切信息都伴有能量?我不知道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能”怎样理解,但知道有知觉生命物体内自始至终存在着微量生物电流(弱电)。当其感受到外界刺激条件时,其神经传感功能正是通过生物电流或血压把某种介质送到了大脑。尤其是情人与情人久别重逢目光相遇时,他们会有一种瞬间全身过电感觉,是否正是信息刺激条件过于强烈致弱电增压之结果?
是的,信息本身不是“能”,但介质运动伴随着“能”。比如,“宇宙宏观”把一块巨大陨石抛在地球上,那在物理学家眼里看到的是它的惯性力相当于多少TNT当量,看到的是它在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介质的摩擦力产生过多少热量,而在笔者眼里,那块陨石则是有外太空物质属性的一种介质传递,介质携带着天外矿物弥足珍贵的原子结构和数据,其元素信息将被科学家们解密。而它如果直接砸向人,其运动能量则属于危险!
同样的道理:学校在广场集会时,有同学好友拣起地上的一枚小纸团,他把它轻轻扔到我的脸上,我首先感觉脸上怪痒痒的——那是介质传递的物理运动方式产生惯性力(能)起的作用。我如果不讲道理,可以无端指责这同学:“好你个熊样儿,竟敢打我!”指的是物理方面的事实。但是,我很聪明,很讲道理,就肯定会把此一介质运动视为“一个信息”,于是想到那个好友一定有事找我——等于自发认可了“信息”的存在方式。
既然信息的介质运动包括了各种运动方式,那么,就不能排除那些“运动的介质”在通过物理方式、化学方式或生命方式被传递时,它们所产生的介质组合运动信号是有能量的。当然也要指出:不管信息作为介质运动方式的外在表现如何多样化,“信息”的本质绝不是“能”,而是“介质”作为人工编码或自然排序的运动组合、传递和刺激。
结论是什么?信息的唯一存在方式是介质运动方式。这里有自然的介质运动过程,叫“自然信息”;有通过人的智能参与而实现的介质运动过程,叫“人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