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双百行动 ”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欧廷君

  近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决定选取百余户央企子公司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以下简称“双百企业”),在2018—2020年期间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据统计,在此次发布的“双百企业”名单中,共包含95家央企224家子公司和来自全国各地180家地方国企,总数量为404家企业。这次声势浩大地拉开了新时代国企改革的宏伟序幕,为推有力推动我国各所有制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释放出“莲花定律”效应。

  十八以来,我们国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三去一降一补”的有力推动下,紧紧抓住产业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重点处置“僵尸企业”与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著。2016年至今,针对“僵尸企业”、特困企业与国企机构臃肿、信息失真、效率不高与管理失控这一难题。中央科学地给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顺利完成 571户 “僵尸企业 ”和 “特困企业 ”治理的主体任务(1)。在 571家企业里通过市场出清退出 218 户,并有效实施国企“瘦身”计划,压缩管理层,提高办事效率。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业完成10家重组,使不少央企管理层级由过去的5至9层减少到3至4层、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办事效率与效益明显提高。有数据显示(2),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8877.9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在6月份,中央企业利润突破2000亿元,达2018.8亿元,同比增长26.4%,创下历史单月最高水平。

  国企经济效益持续稳中向好的背后,其关键是党中央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上的科学谋划与措施得力,有效地化解了过去国企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为新时代有力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体作用和市场“头雁效应”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家知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囯有企业的做优、做强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中华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国有企业将肩负着“创新驱动”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品牌强国与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的科学囊括,其将赋予我们国有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不忘初心,砺砥奋进,勇于创新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当今与未来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践行坐标。

  8月17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动员部署会上指出:“纳入‘双百企业’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对于未纳入“双百行动”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并不是说就可以缓改革、不改革,或是降低改革标准、放松改革要求,而是都要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向改革尖兵学习对标,共同努力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所有企业都应正确把握国际竞争大势,认真领会中央改革政策,把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好、运用好,充分发挥我国各行业企业改革创新的“先锋队”“模范生”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春潮涌动,千帆竟发。”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为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了让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与重要领域及关键环节有实质性突破。经多方调查研究,国资委特拟定以下企业纳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为重点突破(4):一是对国企上市企业,试点内容主要集中混改与员工持股;二是对此前做得较好的试点企业,如“十项改革试点”等企业纳入“双百行动”名单,并把从此前单项试点转向“一企一策”进行综合改革;三是对经营困难的国企,集中力量摆脱困境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轻装上阵。其核心就是全面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和市场国际化、现代化经营水平。以完善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为抓手,深化国企内部用人与管理改革,全面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机制,激发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以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路径,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广大干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舞台上发挥示范效应。 在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这次国“双百行动”中强化各企业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双百行动”重在人才利用与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历史使命

根据中央战略部署要求,在“双百行动”工作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国企还是其它各所有制企业,要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关键是人才。多年来,我们企业虽在人才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都有一番求贤若渴之心。但在企业产业升级与产品技术创新过程中,就必须很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善于发现和引进适应企业自身发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性人才,真正把那些能为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的实用性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上。以“重视、尊重和重用人才”为原则,把这些创新性人才当作企业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去对待,要像爱护自己身体那样去爱护人才,让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在持续永恒的发展根基上。

  而今,我们毎一位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科技创新性人才的识别标准。在此过程中,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杜绝“求全责备、忽视事实,唯我是则”的用人弊端。切实选用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实用性人才。同时,企业负责人不但要对自己用人负责,而且要对这些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阻力时,切忌“明哲保身”。应挺身而出为这些创新性人才保驾护航,在工作上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这样,才能使这些科技人才与企业的宏图大业荣辱与共。

  以求是之心 ,集天下奇才。面对全球产业变革与科学革命竞争时代,凭光鲜的高学历、高职称已很难证明其实用价值。唯有选用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且能适应企业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才能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上有新的突破而实现新的跨越。正如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出身贫寒,在工作中发明了电灯,开启了世界的光明;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在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时却发明了杂交水稻,解决人民吃饭的大难题;数学巨匠陈景润当时无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却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之迷;“三无”医学家屠呦呦却是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这些枚不胜举的事例,无一不是通过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创造让世人震惊的科研成果。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上,应切实根据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与企业客观实情。着力去发现、引进和利用那些能在本企业产品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性人才,才是当今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理性抉择。才能有效解决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我们唯有坚持不苟一格“集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原则。把那些热爱祖国,有志于振兴民族工业且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创新能手选入到国有企业中来。让他们潜心研究和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与关键技术,补足我们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尽快使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上,能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顺利完成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确保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

  二、“双百行动 ”重在落实“工匠精神”  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且具备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发相比,制造规模及成本优势很难掩盖及产品质量、品牌、创新等方面上的差距。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尴尬现状,身处我国制造业的“老大哥”囯企将肩负着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使命。

  在此,根据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主旨要求,抢抓全球产业变革时代的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工匠精神”。使每个企业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上专心、专注,把产品做到极致,实现纵深发展。切实做到中国制造质量稳定、精度极高、消费安全可靠来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生产定制化需求。迅速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能力与市场竞争水平,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国有企业推进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强劲动力。

  诚然,我们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国企及中国所有企业必须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实践中去,夯实企业基础,补齐企业制造短板,全力加快形成中国企业制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这几年,中国高铁、中国建造为我们企业树立了榜样,成功塑造中国制造品牌新形象。用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说:“在整合前,国际行业竞争状态为‘中车看世界’,现如今变成了‘世界看中车’。” 中车集团不仅让自身企业标准国际化,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和世界轨道交通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一非凡的成就,其关键在于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中国所有企业打造中国制造品质上乘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精益求精”现己成为当今与未来企业的必修课然。弘扬“工匠精神”,以“质量为本、信誉至上”为抓手。全面构建与完善“精工生产、品质严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是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抓手。对此,我们每个企业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应从源头上强化研发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与完美的销售服务。全面提高企业以品质信誉为企业核心的品牌意识,强化自身产品价值内涵,让企业全体干职始终保持对产品质量、规则、标准、流程的严格坚守,筑牢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根基。

  专注有恒,水滴石穿。笃实专注地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倡导制造业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结合企业自身所长,走“专、精、特、新”发展新路,大力培育和提升制造企业单项冠军。重点扶持那些专注于产品细分市场上的创新、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企业,整合国外市场资源,力争让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着力强化大中型国有企业聚焦主业,紧紧围绕是关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内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中高端产业链进行发力集聚。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提高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的制造企业,全力促进其它所有制企业快速发展。

  三、“双百行动”重在企业品牌经营创新 匠心锤炼民族自主品牌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品牌现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地方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象征。在实现“2025中国制造”与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中,品牌经营创新堪称为中国制造与国企改革发展的加速器。根椐“双百行动”动员部署会议要求,以全面推行国企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彻底破除过去国企用人的“关系化”、“圈子化”、“平庸化”、“平衡化。”全面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和市场国际化经营水平,倾力铸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自主品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目前,“双百行动”工作的着力点是以企业品牌经营创新为核心,破除过去制约国有企业发展与品牌铸造的体制机制,加快国企改革的质量与速度,优化企业内部发展环境。严惩某些借权力之手有碍企业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落实与解决企业在品牌经营创新上的关键性问题,为企业品牌创新发展与民族品牌打造提供法律保障。明确服务责任,确定服务目标,加强监督,很抓企业工作落实为“双百行动”总方向、总目标,总任务。为企业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立与完善规范化、常态化督查机制,重点消除企业在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落实过程中的“肠梗阻”现象,让中央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顺利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改革没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自主品牌,我们应迅速建立与完善国企及其它所有制企业做优、做强民族自主品牌的体制机制。以“卧薪尝胆”与“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科学的发展眼光,去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加大企业上下游两端上的创新力度,力求实现“微笑转型”。这种经营机制的转换,不仅能加快我国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而且能缩短我国自主品牌推陈出新的周期。让我国企业从研发到品牌经营形成纵横交错的国际化网络渠道,真正使我国大中型企业在科技与品牌创新上与时俱进,锤炼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自主品牌。 (作者系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经营顾问、亚洲经营知库总经理)

  参与资料:

  (1)、中新网:《如何处置僵尸企业这个“老大难”?国资委是这么做的》链接: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9df3f851bc8e0c478000009

(2)、人民网:《国资委:上半年央企实现营收13.7万亿 同比增10.1% 》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712/c1004-30144024.html

(3)、 央广网:《习近平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链接:http://china.cnr.cn/news/20160705/t20160705_522583520.shtml

(4)、新华网:《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名单确定近400家企业入围》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8/15/c_1123270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