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传习录》6-2:哪句话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何老师说话 2018-12-08 08:48:30
讲谈《传习录》6-2:哪句话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原文】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讲谈《传习录》6-2:哪句话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原文】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一’、‘博约’、‘尽心’,本来就与我的学说相吻合,只是你没有认真思考罢了。朱熹‘格物’的观点,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并不是《大学》的宗旨。

     【讲谈】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教诲来推想’格物’的说法,似乎也能懂得大概。但是朱熹先生对’格物’所下的定义,从《尚书》中的’精一’说法、《论语》中的’博约’说法、《孟子》中的‘尽心知性’说法,都可以找到依据。先生您所说的’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依据究竟在哪里?所以,心中还有疑惑之处。”

讲谈《传习录》6-2:哪句话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徐爱引经据典,找到了几条朱熹先生“格物”说依据。

     《尚书》中“精一”的说法,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多次,“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了至精至一处”,“精一之功”、“精一之训”,大家都已熟悉。       《论语》中的’博约’说法,孔子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理”。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等,又能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也就可以不背离圣贤大道了!”。

讲谈《传习录》6-2:哪句话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尽心” 说法,出自于《孟子》。原文是这样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简言之“尽心知性知天”。

       这是孟子思想核心。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考是孟子及中国古代一流伟大哲学家普遍选取的认知渠道。人通过思考理解、认识某样东西,不是通过感官经验的积累,“耳目之官不思则蔽于物”。人要认识事物,“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尽其心者,就是充分实现心的思想的主动性。“尽心知性”,当人的思考、思想与所思的对象达到同一,就是“知性”了。这个性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性,是不得不如此、必然如此的本质倾向。

        基于上述“精一”“博约”“尽心”,针对徐爱的疑问,阳明先生说了一个精辟透脱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子夏丶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十分相信圣人的言论,曾子则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在心里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就远不如自己反省自身探求来得深入。朱熹也是这样,对于程颐先生的说法无法明了于心的时候,又何曾盲目信从?‘ 精 一’、‘ 博 约’、‘ 尽心’, 本来 就 与我 的 学说 相吻合, 只是你没有认真思考罢了。 朱熹‘ 格物’ 的观点,未免有点 牵强附会, 并不是《 大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