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需求与储备需求
廖仁平
前言
人类经济发展至今,虽然各类公共品已经随处可见,但“公益需求”还是一个没有正式成型的概念,公益经济的规模也十分有限。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中的“储备需求”与公益经济之“公益需求”内涵交集很大,但也稍有不同,本文正式定义“公益需求”概念并辨析其与“储备需求”的异同,利于新宏观主义的完善,利于公益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公益需求”内涵简析
“公益需求”这个概念,是新宏观主义者党爱民教授在2018年最先在“汉唐大讲坛”微信群讨论发言中数次提议的,因它极有利于中国特色混合经济体中有效需求的持续提升,是完善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的一种具体理论探索,本文正式采纳之并作初步表述。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其基本含义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公益活动要生产出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在组织公益活动时,要遵循公德、符合公意,努力形成参与者多赢共益的良好氛围。因而,公益活动至少应包含公民、公共、公德、公意和共益等五个要素…(公益_360百科)
显然,目前对公益内涵的定义比较原则而狭义,这是目前公益经济初级发展阶段本身的局限。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能够且应当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公共福利产品,基于此,本文所谓“公益需求”内涵要广义得多。
“公益需求”定义:发展公益经济产生的社会需求。公益经济主要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科、教、文、卫、体等公益事业的升级与完善,社区公共品的提供和公民个体基本衣、食、住、行、医、教商品或服务保障等三大方面。
本文的“公益需求”不包括国防和公安等传统公共品外延类别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自古就是国家统治职能之一且也得到了较充分发展。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环保绿化、城建、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科、教、文、卫、体等公益事业的投入,是夯实国力的基础性工程,它既可以普惠当代每个国民,还可提升国力造福子孙后代。
社区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社会组织,其绿化、环卫、安保、养老托幼、职业教育和就业帮助等公益品的充足与优良无疑会大大增加社区居民幸福感。
基本社保(基本的衣、食、住、行、医、教等)商品和服务的稳定保障更是幸福生活最根本的基础。
“公益需求”主要相对一国内部而言,其需求的商品或服务由公益经济供给。公益经济属于“固本”性质经济,相对而言它是防守性质的(既不对外服务又可一定程度对抗外部冲击),它的发展壮大,好比万里长城一样,可以较充分地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所以又可将公益经济比喻成“公益长城”。
2 “公益需求”与“储备需求”异同辨析
张二寅在《储备需求的三大层级》一文中将储备需求具体到三大层级进行了表述。第一层级:商业储备,即商业银行利用储蓄基金根据周期波动对大宗商品、房地产等资本品高抛低吸,平抑过度投机,保持规模效应…第二层级:商业储备前延,即上面的大宗商品如粮、棉、油、钢铁、煤炭、原油、贵金属、房地产等都有商品质量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储备商品的使用价值会发生贬损,甚至毁灭,储备需求对此作了向前延伸,将储备的品种和环节作了升级,将储备由产出后提至产出前,即储备发明专利、勘探成果、高技能的劳动者。国家正在推行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是对传统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的储备需求前延思想运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第三层级:央行购买,即央行通过对外汇占款顺差拉动进行优化升级,央行将新增货币以市场化方式购买准公共品,社会免费使用…(张二寅:储备需求的三大层级 )
此三大层级储备需求方案,均由国家机构操作控制,不以货币赢利为目标,以高效转化市场相对过剩的方式维护市场稳定可持续,可见此三大储备需求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公共品,它们的实施就是在为市场主体繁荣保驾护航,所以,它们具备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一般说来,储备需求与公益需求可以通用,此是储备需求与公益需求的相同之处。
“储以备用”是储备需求的主要内涵,“公众福利”是公益需求的主要内涵。“储以备用”先储后用,储备一般要先转化成存量资产然后在需要时取出来用;“公众福利”是一个动态及时消费的过程,一般应归为财富流量范畴。此为储备需求与公益需求的不同之处。
储备需求与公益需求都可以弥补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较高效率地将相对过剩商品进行储备或转化成公众福利。
3 发展公益经济 建设“公益长城”
“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是新宏观主义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新宏观改进”。“新宏观改进”是一种常态化帕累托改进(廖仁平:“新宏观改进”与“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 ),可以实现市场和公益双赢,是公益经济大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此发展壮大的公益经济,可以成为保障一国安定和繁荣的万里长城,此对一国可持续稳定意义十分重大。本文暂将此长城简称为“公益长城”。
升级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科、教、文、卫、体等公益事业,可以夯实国家可持续稳定发展基础;社区绿化、环卫、安保、养老托幼、职业教育和就业帮助等公益品的充足与优良将大大增加社区居民幸福感;基本社保(基本的衣、食、住、行、医、教等)的制度化保障必让普通国民免于匮乏贫苦之忧。国家发展基础夯实了,社区公益品充足且质优,个人又有了基本生存保障,整个国家抗拒风险与动乱的实力将大大提升,整个社会和谐幸福将成为现实,中华文明复兴也会因此多出一些坚实基础。
“公益需求”主要由公益经济体系保障,“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公益经济完全可以不以货币利润为目标,因此就不会有市场竞争中货币利润的压力,只须专心地进行科学管理让相关要素的综合效率最高即可。此在理论上为公益经济以成本价格或亏损补贴价格提供各类公益商品或服务提供了支持。显然,公益经济的大发展,各类公共品必会持续增加,国民基本社保也因此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国家可持续发展也有了坚实基础,国民幸福感与安全感随之大大提升,社会的持续安定繁荣也将因此成为现实…
回头看古今中外历次各类重大危机,最大的危害还是民生品的紧缺,危机时国民基本生活都成了严重问题,导致贫困动乱…这既与危机时生产力被破坏有关(战争、严重自然灾害、严重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等),也与一国公益保障体系严重不足和资本囤积炒作民生品等有关。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中国当下经济较发达之际,及时基于“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相关经济逻辑,高效建设中国的“公益长城”,可为中华文明复兴奠定又一坚实基础。
4 讨论
相对过剩是债务货币语境中传统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传统市场失灵的总根源之一。在没有价值补偿时,传统的市场主体在面对相对过剩商品时,被迫去库存限产保价-生产萎缩-国民收入减少-消费同步减少-相对过剩问题更严重…恶性循环结果就是萧条…新宏观主义非债货币价值补偿之“储备需求”或“公益需求”,正好可以通过扩大社会总有效需求从根本上消除此类市场失灵危机。
公益经济与国有经济有较大交集,但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国有经济如银行业和商贸业等,现阶段它们主要的还是作为一般市场主体进行管理。市场主体以货币利润为目标且是国家税源,公益经济不以货币利润为目标以各种正外部性产出为目标所以不仅不纳税还要国家财政补贴经营。公益经济的拓展既要与时俱进,也要量力而行,要与一国总体经济环境匹配。
公益经济总体由国家管理并不排斥一般市场主体竞标参与,国家可以直接组织生产分配公益品,也可给出公益品标的面向市场公开招标购买后分配给国民们享用。
形象地将一国公益经济领域独立地看成是一个经济体,可将之暂命名为“公益国”…向公益国进出口,类似于1933年卡莱茨基《对外贸易和“国内出口”》书中的“国内出口”…市场主体中相对过剩商品被非债性主权货币动态购买,源源不断地向公益经济领域输入,相当于是市场主体出口商品给公益经济领域,公益经济产出的各种正外部性免费供国民分享相当于公益国的回报。此种“对内进出口”过程中,市场主体在得到货币利润的同时,还得到了公益商品的回报,其综合效用也许远比传统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得到的商品剩余效用量大…在当今世界各国间传统商品进出口贸易基本饱和之际、各种贸易战汇率战货币战日益升级之时,各国大力拓展这种对内性质广义进出口贸易,对促进各国内需发展避免贸易冲突有重要意义…(廖仁平:市场经济前途之外部市场争夺转向国内公益发展 )
“市场-公益”二元新经济体系中,公益经济以各种正外部性产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各种社区公共品提供和国民社保保障为主,不以货币赢利为目标,国家主导投入公益经济的货币量对应着公益资产的增量,客观上让增量基础货币有实实在在的价值锚对应着。此为中国央行变外汇占款为公益占款发行基础货币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9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