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在2019年触底 今年加息可能性不大


  法国巴黎银行近期发布《2018年中国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并有下行风险,原因在于增长潜力下降,政策重心转向金融风险和其它“灰犀牛”风险的解决,更强调增长质量而非速度。

  “2017年超预期的经济增速是由政策所推动,而经济内生增长下行趋势仍未出现转变,新增长动力不足以抵消传统增长减弱。”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说,因此认为增长潜力可能已经下降到6.5%以下,经济增速到2019年才会触底。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分析,政策限制的滞后影响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在今年体现,而更为严格的信贷控制可能会损害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基数因素和中美贸易冲突加剧,将可能导致出口增速难以延续去年涨势;房价下跌还可能会破坏财富效应,从而影响消费增长。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仍在进行过程中,经济转型已经取得重大进步。陈兴动分析,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已经占到60%左右,制造业贡献在减少;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去年两方面取得重大改进,一是去过剩产能效果显著,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利用率上升至本轮危机以来最高;二是技术进步和新经济增长明显,所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陈兴动提出2018年中国经济的三大“灰犀牛”,一是再融资和债务处理;二是中美之间贸易恶化;三是地方政府想拉动经济继续增长乏力,过去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是地方政府的着力点,今年这些着力点难以找到,经济增长下行可能比现在看到的下行压力还要大。

  他特别提醒中美贸易风险,中美之间贸易冲突根源在于贸易不平衡,美国贸易逆差60%来自于中国,特朗普要求尽快大规模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但目前两国仍然没有找到有效办法。近期,在没有美国公司提起诉讼的情况下,美国贸易委员会办公室对钢铁和铝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报告预计,在严监管前提下,2018年可能有部分低净值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回归储蓄存款账户,可能会防止M2的增速进一步下行,影子银行业务的萎缩很可能会增加再融资的风险。同时,在供给侧冲击放缓和高基数效应的情况下PPI可能出现明显放缓,预计2018年PPI同比涨幅为3.1%。但随着食品通胀的正常化以及成本推动压力的增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应该会有所反弹,预计2018年CPI涨幅为2.3%。综合这两项数据意味着通货膨胀情况处于较为良性的状态,不足以触发货币紧缩。陈兴动分析,“2018年市场利率会有所提升,但不会触发加息”。

  汇率方面,预计2018年上半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由于美国的弱美元的政策偏好有可能进一步升值。但随着化解处置重大金融风险的深入,地方隐性负债的清查,僵尸企业的坏账处理冲击以及久期错配和再融资困难导致的债务违约,市场担心增加,人民币升值趋势可能于下半年被逆转。

  针对报告内容和2018年中国经济趋势,财经网对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

  财经网:去年年底财经网对您进行专访时,您提到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不明显,“筑”的不是一个实在的、健康的“底”,因此,下一轮经济增长没有启动的基础。现在,站在目前这个阶段,您还是这么认为吗?您认为中国经济的“底”是否已经筑实了呢?

  陈兴动: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的“底”仍没有筑实。经济增长政策和策略在转变,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追求质量增长,转变过程没有结束时,经济增长肯定会继续向下行,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没有疑问会下行。

  国际金融风暴之后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8.2%,中央经济工作提到过去5年经济增长很强劲达到7.1%,增速水平都高于中国目前的潜在增长率。尽管从全球来看,经济增速超过潜在增长率很正常,但中国经济增速是这5年以来“保增长”的结果。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不提增长目标,在我看来是希望2018年能打牢基础,迎接下一轮更有质量的增长,让现有增速更多依赖于潜在增长率和内增长动力,而非政策与货币扩张。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增速趋于下降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服务经济。

  实物经济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去年出口成绩不错,扭转了过去几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负贡献的局面,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7%,但今年难以延续这个趋势,除基数因素外,中美贸易冲突加剧是较大的风险因素;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占整体投资规模约20%~25%的基础设施投资今年会受到较大影响,因为地方政府融资受到制约,强化大资管导致新融资受到控制,另外今年要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货币金融条件将收紧。房地产投资增速会下滑,受政策影响的滞后因素今年会表现出来;消费可能会在去年基础上减慢,因为消费离不开经济增长速度和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今年难以上涨,中位收入比名义GDP增长速度慢,且比人均收入增长慢,说明中国收入均等化情况比前两年恶化,这不利于消费。三四线城市过去两年去库存,使得房地产库存变成百姓手上库存,增加了居民杠杆率,消费能力受到侵略。整体来看,三驾马车对实物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在下降。

  从服务经济来看,服务业PMI指数和服务生产指数,连续三个月以来都处于持续下降态势,增长幅度也在下降。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经济还在探底,预计“底”部到来会在今年或是明年。

  财经网:您说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没有完成,那么,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动能转换有没有实质性进展?

  陈兴动:当然有进展。从增长动能来讲,中国经济进入第二阶段新时期,GDP中60%左右已经由服务业贡献,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少;从需求来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资本形成的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在不断下降;从产出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去年有两方面重大改进,一是去过剩产能取得重大进步,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上升至本轮危机以来最高水平,同时通过去产能加强污染控制,过剩产能的消除消解取得较好效果。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明显加强,技术进步和新经济增长明显,许多新经济和技术进步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按照统计局数据,纯粹的传统型经济占GDP的30%,新经济占GDP的30%,中国已经出现比较大的转型,可以看出重大进步,特别是所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有助未来可持续发展。

  财经网:您是否认同经济新周期这个观点?

  陈兴动:中国经济现在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而且是个“铁”底,认为这个底就是朱格拉底,现在只能接着往上走。第二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但这个底是L型而不可能是V型。第三种与我的观点相同,中国经济目前还在处在探底过程,没完全到底,因为中国经济推动力超出“底”的部分增长是靠政策拉动起来,只要政策一放松,经济增速就会往下走。

  财经网:您认为中国2018年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可能是什么?

  陈兴动:在我看来有三个风险,一是再融资和债务处理,处理不良贷款和坏账可能导致的冲击,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二是中美之间贸易恶化风险;三是各地方希望经济继续增长,但是增长乏力,过去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是地方政府的着力点,今年找不到这些着力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目前看到还要大。

  财经网:您提到再融资和债务坏账处理风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化解金融风险放到三大攻坚战之首,您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2018年中国潜在金融风险有多大。

  陈兴动:在我看来是要下决心触碰解决这个大问题,金融风险坏账是累积下来的,不能让它进一步累积下去,是时候对它进行处理化解风险。目前大家都评估金融风险,这样可能出现扩散效应,或者叫传染效应,让新融资感到担心。大资管以后,前面金融产品久期错配问题马上就突出出来,新理财产品不允许像过去那样处理,整个金融业会发生革命性变化,从中长期角度来看,这些政策和举措都是必须的,但在处理过程中风险仍然很高。

  财经网:您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今年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呢?

  陈兴动: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再融资,短期融资资金投资长期资产,债务到期但资产没到期,这是一个最大的风险;二是地方债存量,2014年底财政部认可的地方债是15.4万亿,对此作了债务置换,但仍有部分地方债没被认可和置换,规模约在20-30万亿(有人估值地方的隐性债务可能高达60万亿),这部分债务如何处理比较让人担心,同时这三年以来又产生了新的大规模地方债;三是地方债新项目,部分地方在压缩水分数据,地方政府本身财力资源非常有限,加之过去地方政府按照扩大的财政能力来计算投资项目,财政能力缩小以后,对于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是一个巨大挑战。

  财经网:最近有新闻报道啤酒涨价,这是否象征通胀已经从上游再往下游传导了?中国明年是不是有比较大的通胀压力,有没有加息的可能呢?

  陈兴动:从观察角度来讲,啤酒价格上涨说明啤酒整体消费市场不弱,在往上涨,啤酒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啤酒消费增长速度,这对厂商来所是好现象,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涨幅超出需求增长,最终结果是销量下降,导致市场重新再分配。

  啤酒涨价可以看成是上游产品涨价向下游传递的一种表现。去年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很大,平均涨幅达6.5%,对中游和下游产生了重大的成本压力,中游和下游会想尽一切办法把涨价压力传递出去,成本拉动价格上涨的压力是存在的,但是有多大程度能传递出去需要拭目以待。这是现在市场上开始担心,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已经在路上。

  从加息角度来说,今年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但市场利率有向上走的压力。

  财经网:“三去一降一补”今年的重点开始向“补短板”,您觉得“补短板”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陈兴动:制造业和技术进步仍然是今年补短板的两个大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要使结构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换句话来讲,我的看法是说产业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用产业政策推动中国制造业更新换代,中国技术更新换代。

  财经网:法国巴黎银行《2018年中国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8年PPI同比增长3.1%,与2017年增幅相比下降很多,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兴动:主要是受基数影响,中国去年PPI上涨6.5%,是因为2016年9月以前已经连续54个月通缩,其次,去年PPI上涨有部分来自于环保风暴影响,环境监察的加强使得全国几十万家企业在检验过程中不满足排放标准被关停,在处理改进排放以后再接着生产,这样企业肯定会继续增长;另外上游产业去年利润很多,且产品短缺导致投资增加,产出也增加。

  财经网:报告还提到今年人民币兑美元会产生轻微贬值,从2017年的6.7上升到6.85,前期特朗普刚刚签署税改方案,请问在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兴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市场和政府。从政府力量来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掉“扩大人民币双向波动”这句话,我的理解是2018年政策应该会基本保持稳定,不对人民币做太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会要把主要精力用来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这样今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就由市场力量来决定,换句话来说就是说取决于美元,美元在外汇交易中心市场占95%到96%,全世界都以美元作为主要交易货币。

  现在全世界经济学家和投资策略分析师对美元未来走势波动非常分裂,到目前为止美元走弱都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特朗普签署美国通减税法案,从各方面逻辑来看,这有助于美国经济,但美元反倒走弱。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元将继续贬值。因而,人民币就可继续升值。但,我们倾向于相信下半年人民币升值会出现逆转,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重现。

  财经网:您提到中美贸易可能是中国今年面临的较大风险,你能具体分析一下美国税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吗?中国可以在哪些方面出台政策来应对呢?

  陈兴动:中美贸易冲突根源是贸易不平衡,美国贸易逆差60%来自于中国,特朗普要求尽快大规模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但两国仍没找到有效办法能够达到特朗普预期。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的承诺在其它方面逐渐实现,唯一中美贸易问题没有解决,我相信他一定想解决这个问题,至于怎么做需要再看。美国需要贸易公平,不是贸易自由。在这种这种强烈的要求下,在没有美国公司提起诉讼的情况下,美国贸易委员会办公室主动发起钢铁和铝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美国威胁要退出WTO,要求它们修改规则,要求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我们需要更严肃的面对这件事情。

  财经网:请您分析一下2018年中国财政政策走向。

  陈兴动:积极财政政策过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扩大,二是减税减费,三是改变支出结构,并且改变财政支出的时间顺序。现在,政府应该不想扩大财政赤字,往年地方政府用卖地收入和新融资来满足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但今年情况会更加困难;从减税方面来看,今年只提改革,改变调整支出结构,但美国减税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更多的出乎意料的经济财政政策可能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