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7月7日教育部突然下达了结束北京大学的命令;严复向教育部提交《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现说帖》;紧接著又给教育部上呈《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7月10日教育部打消了停办北京大学的动议(《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二百零一)
严孝潜
1912年7月
1912年7月7日(五月二十三),教育部突然下迏了结束北京大学的命令。并将“结束北京大学校办法”通知给学校。
教育部以经费困难为借口,同时认为原京师大学堂自开办至清末十余年,学生班次虽有增加,但毫无成绩可言;国体变更后,社界各界对该校均表示不滿,遂决定停办北京大学,并提出了解散北京大学的具体办法:各分科大学学生一律提前于1912年年底毕业,给予选科文凭,概不授予学位;本年下学期各分科大学一律不招新生;文科及预科教务长均应裁撤;除文科学长外,各分科学长应兼教员。
北京大学得以顺利开学,严复倾注了很多心血,教育部的命令,将使严复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马上裁撤文科教务长,文科的一切教务工作,将全部由文科学长的严复直接负责,而严复还要负责校长的重大事务,这无疑直接加重了严复的工作负担。严复认为北京大学不可以停办,对教育部的决策,十分气愤。(《严复大传》第390页)
於是严复又向教育部撰写提交了一份《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陈述不可停办北京大学的理由。
严复在《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中,首先回顾了接办该校的大概情形:
“北京大学创建十有余年,为全国最高教育机关,未尝一月停辍。去年武汉事起,学生相率散归。代谢之后,国用愈绌,几至不名一钱。此校仅图看守,亦且费无从出,前总监督劳乃宣谢病而去,本校长受任于危难之际,承袁大总统谆切相托,义难固辞,勉强接事。时与学部度支两首领再四磋磨,商请用款,迄无以应,不得已乃陈明总统,由华俄银行暂借银数万两,榰柱目前重行开学。此本校长接办以来之大概情形也。”
接着,严复陈述了北京大学不可停办的理由:
“查北京大学,考其程度、教法,欲与欧美各国大学相提并论,固不可同年而语。然在其建置之初,固亦极当时之人材物力,竭蹶经营,以免企其所蕲向之鹄的,又积十余年之因仍迁嬗,糜财耗时,而后有今日之地位,为全国中比较差高之学校。今若将其尽废弃,是举十余年来国家全力所惨淡经营,一旦轻心掉之,前此所糜百十万帑金,悉同虚掷,且北京为革命后地方完全未经破坏之区,前日大学形式仍然存在,学生在校肄习历有岁年,纵不能更照旧章,予以出身奖励,将持何理由而一士门摧残遣散之乎?此则停办大学之未可,一也。
夫各国之有大学,亦无法定其程度。取甲国之大学与乙国之大学相比观之,不能一致也;取某国内甲地之大学与乙地之大学相比观之,亦不能一致也。此固有种种原因,种种之历史,从未有一预定之程度,必至是而独得为大学,不至是遂不得为大学者也。且程度亦何常之有?吾欲高之,终有自高之一日,若放任而不为之所,则永无能高之时。此则停办之说之未可,二也。
且吾国今日应有学否手?往者初立大学之时,言教育者即多訾议,以为我国教育方针必从普及入手,令中小学未备而先立大学,无基为墉,鲜不覆溃,则不知高等大学与普通教育双方并进,本不相妨。普通教育所以养公民之常识,高等大学所以养专门之人才。无公民则宪法难以推行,无专门则庶功无由克举。今世界文明诸国,著名大学多者数十,少者十数。吾国乃并一已成立之大学,尚且不克保存,岂不稍过;且北京者,民国之首都也。天津西沽大学又有历年,其学科阶级,夙在高等学堂之上;江渐各省及湖北武昌,亦方议建立大学。北京既称国都,反出行省之下,本末倒置,贻诮外人。此则停办之说之未可,三也。
且国家建立大学,在宗旨与中小学等各学校不同。中小高等,皆造就学生之地;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各国大学如希腊、拉丁、印度之文学、哲学。此外,尚有多科,皆以为文明国家所不可少,设立学官、立之讲座、给予优薪、以待有志者來,学者得其师资,即使无人,而各科自为研究探賾索隐,教思无穷,凡所以身重其国教化之价值也。日本有森泰来香,为全国中能诗之第一手,而其大学即延之以为诗学讲师。夫日本之于汉文,早已视同刍狗,于诗学乎何有此?其专为目前效用计哉,亦所以具备大学之科目,而自隆其国家之身价也。其余如吾国小学、经学及阳明心学、佛教、梵文等,无不加以特别之研究。彼国醉心欧化,而且保全中国旧学若此!今日革新方亟,旧学既处于劣败之地,势难取途人而加以强聒,顾于首都大学,拟不妨略备各重要专科,以示保存之意。全国之大,必有好古敏求之士,从而为之者;即使向往无人,亦宜留此一线不绝之传,以符各国大学设科之意。至于科目,亦宜详加甄采,以备仿循,不独为造就目前学生计也,如此,则学生之人数多寡有无,皆不足以沮进行之计划。况既为全国比较差高之学校,当亦有此较相当之学生,既有造就之盛心,必不患无学者。此次开学,蒙总长莅校,有设立研究会之政见,但若依前说办理,则功效当复相同。是则为吾国保存新旧诸学起见,停办之议之未可,四也。”
至于经费问题,严复认为这对国家不过九牛一毛,更不能以此作为解散北京大学的理由:
“至于养校之经费,则窍以谓今之大学固当问其存宜与否?存矣,则当问其进行之计划为如何,不得以筹费之难易为解决也。”以“国家肇建万端,所需经费何限!区区一校所恃以存立耆,奚翅九牛一毛,其所以保持者甚大,所规划者至远如此,夫何惜一年二十余万金之资,而必云停废乎?此则不佞所大惑不解者也。”
严复也承认该校以前办理不善,但可改良,而目前急应解决的是存废问题,“大部如以鄙见为不然,则方来之事,请待高贤;若以为犹有可从,则改革之谋,请继今以进谨议”。 (《严复集》补编第116页)
当时的北京大学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学生虽然回校报到,但一直不上课,在校外闲荡,吃喝嫖赌,吸鸦片,带小妾,社会影响很坏。严复对这些学生没有好感,同时也认识到北京大学在课程、师资等方面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为此,严复又给教育部上呈了一份数千言的《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
该说帖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结束以前的办法:(1)对旧有学生。拟缩短原定学期至迟一年内一律提前毕业,作为大学选科毕业生,予以选科毕业文凭,以免新旧参差,教法不能一致。(2)处置已聘教习。所聘外国教习按合同处理,中国教职员工本无合同约束,应通过考核斟酌去留。
第二,今后改良办法:(1)今后招生以考试为准,不重以前的文凭;学生在校期间收取食宿费;毕业时由学校发给文凭、学位。(2)除非万不得已,今后招聘教员以本国人才为主。(3)文、法、理工、农、商诸科具体改良办法。具体而言,文科:本着兼收并蓄、广纳众流的原测,应涵盖东西方哲学、中外历史、舆地、文学等内容,招收中西学均有棍底的学生,聘请宿学名家任教。法科:招收具有普通法学知识、精于中文、兼通英文或德文的学生。以本国法律为主课,用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也群情激昂,纷纷联名提出许多抗议性说帖或请愿书,他们先后提出《论文科大学不应缩短毕业期限说帖》、法科《反对改办选科说帖》、工科《维持工科办法说帖》、农科《陈请妥筹维持本科办法说帖》等等。(《严复大传》第394页)
今天严复回信给熊纯如。
严复在回信中讲:“本校预科是否招生,半月内乃有定夺。此时外间失学子第甚多,一定招生插班,颇有拥挤之患,奈何奈何!” (《严复集》第三册第606页)
严复在信中说:“姚(永概)教务长文科改良办法并吴教务长代拟说帖稿,请交大家评阅。再,他科改良办法及庶斋务两处说帖,亦应请早日交齐,以便商榷。为恳。”(《严复集》补编第308页)
受信人鸿翁,生平待查。
范源廉(1875-1827)字静生,湖南湘阴人。曾留学日本。1904年回国后,历任清政府学部主事、参事。民国成立后任教育部次长,1912年7月,继蔡元培之后任教育总长。
北京大学得以顺利开学,严复倾注了很多心血,教育部的命令,将使严复的努力付诸东流,严复认为北京大学不可以停办,对教育部的决策,十分气愤。於是严复又向教育部撰写提交了一份《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陈述不可停办北京大学的理由。
当时的北京大学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严复也认为北京大学在课程、师资等方面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为此,严复又给教育部上呈了一份数千言的《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
由于严复的据理力争以及北京大学师生的坚决反对,
1912年7、8月间,严复还给熊纯如写了一封信。
严复在信中讲:“闻读《名学》有得,甚喜!好学深思,固宜若此。弟如欲钞,此书不妨留庋案头,兄一时亦无所用之,特他日如续译后半,彼时须见还耳。……大学预科,自属周学长直接为政,复颇不愿侵权,俟晤时与之细商可耳。”(《严复集》第三册第606页)
1912年夏天,严复在教育部夏期讲论会上,作《进化天演》的演讲。宣传“进化”与“竞争”的观点。
1912年8月
1912年8月上半月,严复由于在春季向华俄道银行所借为期半年的七万两借款即将到期,而国库空虚学款仍无着落,遂分别向英国汇丰、法国汇理、华俄道胜等银行商借学款,但均遭拒绝。其借口是,它们都已参加六囯银行团,在民国大宗借款未成以前,不能自由出贷小额款项。(《严复大传》第395页)
在这段时间中,教育部提出将北京财政学校高等班并入北京大学,严复以北大自身经费困难为由婉拒。教育部遂将财政学校高等班并入法政专门学校。(《严复大传》第395页)
严复在信中讲:“日来急欲到津,一视吾儿开刮后体中何苦,不幸因校中借款未定,不能成行。明日英公使约午歺晤谈,成否在此一举。若仍不成,则止能咨呈政府,请其另筹矣。舅决计星期六,即后日早车赴津,作一两日勾留也。昨戈升归,言儿精神尚是疲惫,未能起坐,吾心极悬悬,不知这两日可觉健朗。吾儿此番可谓冒险求医,所愿一刮之后,化病体为康强,使吾稍释悬系。惟是体气之事,不宜仅恃医药,恃医药者,医药将有时而穷。惟此后谨于起居饮食之间,期之以渐,勿谓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生,勿谓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从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卫生之道,如是而已。吾儿颇乏纳谏之度,故舅不以口而以书,想吾儿能察其诚而稍回慧听也。嗟乎!女子天资容表若几者盖稀,理应略存省察,去其瑕疵,勿忽焉而致丛为一身之苦痛,糜財伤躯,当亦聪明人所急须猛省者耳。” (《严复集》第三册第843页)
1912年8月间,海军部设编译处,以严复为总纂,令部员翻译外国海军图籍。(《海军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