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动机之辩
60章 意识作用力反馈的三个方向
当切实以客观立场和观察视角认识意识起源的自然进程时,才能确信微观物质运动领域“脑生化记忆多根系多中心链接机制”不仅改变了前智人形同于其他人种非人种动物的命运,而且,也一步一步推动人脑实现了功能进化的多次重大转折。脑记忆多中心多根系互联机制给远古人、中古人、近代人、现代人所带来的“福音”妙不可言。
智人种群有了意识,今后的路怎么走?当然要继续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继续珍视大脑微循环领域多根系多向性响应机制,包括人脑直觉链接自觉逻辑思维已经构造完成的多根系多向性响应功能,同时,还不可忘记继续高筑智人脑可升级的生化功能响应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争当今天和未来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钱学森、袁隆平……
再回到可包容人脑微循环的物质主动高级运动大循环流程上来:
响应—认知动机—行为动机—新实践—认识—再响应—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在此,有关意识起源全过程研究不妨暂且停顿,我们回到现实中来。现实中,地球人早已写完了“人脑简史”基本过程,而且人脑功能尚在继续延伸细节功能。不过,以往哲学未曾告诉世人:人脑意识分为三大作用,它是以三种不同作用力方向的表现形式展示给客观世界的。笔者把意识的这三大作用称之为“意识反馈的三个方向”。
其一:通过认知动机反馈自我。
其二:通过行为动机指向客体运动。
其三:通过语言音像文字等声光影信息反馈给其他人脑。
(2018年加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至今已走过100多年,其新旧概念体系十分丰富,思想内涵成熟完善。但正像蓬勃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样,当城市功能迈入发达阶段时,若要使城市建设既继承传统又跟进时代,就必须考虑复杂城市功能要适应新时代梳理并疏解。下面26段文字是12月5日对原有哲学词义新的梳理和补充。)
“意识反馈的三个方向”即最终化成的意识三大作用力中,行为动机是哲学熟知的能动性表现;认知动机是本书新创的意识能动性概念;还有社会意识形态,指意识转为语言音像文字等声光影信息反馈给其他人脑的作用力——它能否等同意识?
本书对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重要概念持以珍重态度,包括:不仅是对基本概念和观点的坚守,而且对部分非基本但体系地位显著、使用频繁的概念,不排除在基本含义不变之前提下予以补充,包括对“社会意识形态”一词的时代化新解。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中的概念反应。作为“观念的东西”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意识”,它的基本功能是对应指义,即含有识别、判断或认知内涵的指义。意识的基本功能决定意识必须依赖人脑而生而现,若是脱离人脑的社会意识形态,何解?
社会意识形态不是意识,而是物质存在。从马克思著作贯彻始终的理论观点中可见他没有把“社会意识形态”与“意识”划等号。大致划出的明确等号有分属性:指定脑内“意识”是外界事物移入脑中转化过再激活的有指义的生化物的反应。指定脑外“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果仔细辨析“社会意识形态”一词,其全称应该是“社会意识物化形态”,它依赖于人脑而生却可以不依赖人脑而存在的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所称的“社会意识”无一例外是已经生于人脑、同时也是联系着人脑记忆积累而存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绝非是时时刻刻激活于人脑的概念反应。因此,它的存在与人脑即时概念反应有根本性区别、与“意识”功能有别。
下面笔者从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方式、人脑意识涌现后的对应链接、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意识功能性差别等三个方面来界定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物质存在。
第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这种与人脑意识非等同的“物化形态”以多种方式存在于社会:一是以生化概念形态被静态保存在个体或群体记忆积累中,成为社会人可随时产生激活反应的一种脑功能。二是以声像文字等媒介静态保存在文化产品中,成为人脑可随时应受并可增进或改造记忆积累的物质形态。三是以光电子介质等人工信息动态传播在网络信息通道中可为受众近距离响应的视觉声觉信息等物化意识形态。四是以言传、讲解、口播等人工声波推送信息方式动态传递在人际之间的物化意识形态。五是以肢体比划、感官示意、艺术表演等以人体为媒介的、发生在人际间的物化的意识形态。
猜想马克思在其所处时代之所以没有详细阐述“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区隔界定,主因是当时年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确认社会意识入脑记忆积累属于生化粒子组合形态,还不能确认意识形态的社会化传播是依赖看不见的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微粒子信息流及各种“人工信息“承载并链接转换了人脑中“概念反应”的指向义功能。
可见马克思对待科学十分谨慎。上述五种“存在方式”可囊括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存在方式。长期以来,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有“意识”二字,哲学教科书因马克思的科学严谨态度而审慎,至今未严格区隔“意识形态”与人脑中的“概念反应”两者间的理论界定。这使“物质与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学问的奠基石一直存在基本概念不够清晰的模糊问题。但,先哲著作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无误解。
真正产生误解的,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大潮而不期涌入的“存在主义”哲学立场和学界的大批崇拜者。此一时期,马克思的“物质”概念、萨特的“存在”和存在主义,以及“社会存在”、“人脑意识”和“意识形态”被浑然搅拌成了一团浆糊。脱离辩证思维的单一形式逻辑头脑很容易独立于萨特立场而感到上述概念“玄虚混乱”难以理顺。于是,推举分析哲学登上“哲学皇后”宝座,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被生生搅黄了。这一过程也令人感受到在应用技术领域具备精彩用途的分析哲学和单一形式逻辑头脑,如果令其超越技术领域、超越逻辑承载限度来驾驭社会意识形态必然乱象丛生。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历来把社会意识形态视为上层建筑物化领域。如今看到这确是一个实实在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意识”转为物化形态的领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的宏伟创建工程。其创建途径包含上述五种物化形态的转化。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入脑”,指的就是促使新时代产生于杰出理论创新者脑中的“概念反应”必须转化为群体脑内的生化记忆积累。又比如通常所说的要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指的恰恰是要让文艺创作者产生于自我脑内的“活的思想和形象”转化为物化的文化产品。再或者强调的让互联网信息驱除谣言、淫秽使互联网世界呈现朗朗云天,指的正是要让光电子(物理学视为物质的基本粒子)所承载的数码串传输皆能凝聚起正能量……
第二,人脑意识涌现后的链接转化。人脑中的“概念反应”即意识,只能生于脑现于脑,作用于人脑和自身。但凡人脑意识对外界的作用力皆是通过信息与响应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实现链接转化为脑外信息传递之后,才使脑内意识作用力对社会、对客体发生正负效应的。这种链接转化的基本过程被描述为:脑内自然的生化概念反应可随时转变成有对外指向义的“人工信息”传递,包括对外指向的“体能信息”传递。
比如服从脑内概念指义的呐喊或者肢体推送的能量信息等均可对社会、对客体产生作用力。若用分析哲学来辨析,脑内生化概念反应属于脑动力信息种类,它的基本功能是对应指向(即意识的功能)。而脑外链接转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另一种或另多种物化形态,后者的功能是针对客体的传递、推送和能量支配。智人群体最早起源的“人工信息”是声波传递和体能信息推送。之后伴随脑功能进化才使脑外“人工信息”推送渐变为群居口语俗成、刻画、文字、数码、使用简陋工具及至现代化工具推送能量信息。
第三,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意识功能性差异。人脑的意识,是脑内激活的生化概念反应;而社会人的脑内记忆积累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种类之一。一般人脑记忆积累拥有无数生化板块,常常被激活的概念反应属于极少数,所以记忆积累功能不等于意识涌现的指义功能,有的记忆积累终其此人一生不再成为自觉的概念反应。又或者问: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存在,有很多种类虽然存在于脑外,但却也是先被赋予概念内涵的文化产品,它虽不能自我激活为意识,但其活跃的传递动能性则能做到每时每刻不停顿不终止。社会意识形态的此种现实的活跃功能表现,能否等同于人脑激活的概念反应?不能。
所有社会意识的物化形态只有入脑产生概念反应时,才可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与人脑功能发生了融合相通作用。此时,社会意识物化形态被赋予的固定内涵,将可能与人脑中“概念反应”的指义功能或相等或相似。也就是说,并无入脑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意识间,两者的功能与功效并不同等。读者可按照本书设计方案实验:
把家里的电视机打开保持一天24小时不关闭,看是否能做到使电视演播信息每时每刻在脑内激活概念反应?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只能在专注看、专注听时,脑内才会有自我醒悟到的概念思维,即应受到了什么或称作意识到了什么。社会意识形态在何种条件下容易入脑?此疑问恰好涉及认知动机、行为动机、社会意识形态三者互动的关联机制学问,将在后面章节阐述。意识所遵循的三个作用力反馈方向是相互纠缠的。
现在,可以归纳总结了。先定义萨特的“存在”专指“社会存在”。若非专指社会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即出现严重逻辑漏洞:所有现实发生的一切,包括随机意识、犯罪动机、贪欲念头、淫秽想法等“活意识”均可至高至上,请问萨特:你想干什么?显然,萨特的“存在”若非指“社会存在”再加上“主义”,人类真的没救了。若指“社会存在”呢?尽管萨特“存在主义”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人类还有救。因为人脑中的“意识”对不良价值观等社会性记忆积累有反作用。新意识的觉醒可以改造以往的不良记忆积累。
马克思所指的“存在”泛指物化存在。这个“存在”包括人脑生化记忆静态保存,可决定意识涌现。物化存在既有“物化意识形态”也有“事物本原形态”,其存在方式均属于各种物类存在方式。问:为什么人脑涌现的概念反应不能完全归于社会存在?道理很简单:因为多数人在多数时空下产生的“意识”不具备社会性。不谈那些宅男宅女蜗居家室,一会儿想喝茶一会儿想洗碗,究竟有没有社会性指义,单说笔者本人正在研究的本章学问已经涌现出那么多概念反应,但假如笔者此后并无把研究结果公开上网,那么,此等“意识”何来社会性?当意识从来没有转为他人生化记忆积累时,又依据什么定义其人思想属于社会存在?所以,萨特的“存在”貌似囊括一切存在,但其理论视点实际很狭隘。
接续上述再归纳。马克思发明的“客观实在”一词,则是囊括了“社会存在”在内的一切物质存在,涵盖了整个物质世界。远到银河系以外天体,近到身边的油盐酱醋,大到无边的星云组合,小到超微粒子辐射皆可为“客观实在”所称所指。
马克思为何发明这一词组?因为这四个字才是对“物质”的精辟注解。半个世纪以后,“客观实在”思想才被爱因斯坦深度阐述为“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列宁的“中介”思想是对物质世界可普遍“物联网”的精辟解说,其所含对应关系是什么?
归纳到此,你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正确思维已经走到了人类思想的顶端?是的。再没有第二个正确概念能比“物质”概念的涵盖性更大更广。可是,为什么“物质”概念不能包容和涵盖“意识”呢?因为两者的性质和功能是区隔的,它们只有对应关系、主次关系,没有两个功能相互涵盖的关系。“意识”的基本功能是对应指义,“物质”的基本功能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对应“意识”的功能只有一个,即以不同的形态和作用力促成人脑产生不同的概念反应。意识依赖于物质先有记忆入脑进而才有概念反应产生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的正确指义而使物质形态及其作用力成为被智人所创的“物质成果”。
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一切统一于“物质”的“一”,然后在“同一”下又有“物质”与“意识”功能性差别“二”分,人类才会有哲学思想诞生以及科学事业的发展。若只有物质没有意识,意味着地球上的一切永远混沌。没有意识也就没有认识世界的智人脑,更没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质高级运动能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可以说在这个星球上,最根本的“二分”就是“物质与意识”的二分。一切文明从此开始。
在同一思想顶端还有另两组“二分”,即“空间与时间”、“信息与响应”。前者囊括了各种物质的存在方式,后者囊括了一切物质之间、一切意识之间、一切物质与意识之间不限空间与时间的“中介”联系,这是前苏联伟大先哲列宁的思想。但凡唯物辩证法中杰出的基本概念组合都有显著特征:概念本身不显空泛,具体却涵盖无限。
“主体与客体”字义表面有学究气,但仔细掂量,虽不可涵盖无限但也涵盖深广,它是基于意识能动性前提而推导延伸的概念组合,达到了哲学高度。“主观与客观”基于意识能动性反应的两种基本状况(是依赖于脑内既有记忆积累的“概念反应”还是客观全面观察的“概念反应”)而延伸的概念组合,达到了哲学高度。“本质与现象”基于物质及物化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般状态延伸的概念组合。“原因与结果”基于物质及物化现象演变时间的线性联系而确认的两端对等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于物化的社会架构确认的概念组合……全部哲学概念均不能脱离“物质与意识”的奠基石。
但凡支持人脑思维运动保持良性互动状态的哲学,均不主张为人类思想顶端设置单一大前提,如萨特的“存在”企图囊括一切存在现象、如某国推崇单纯以“实力”来统帅人类的一切价值观。好的哲学摈弃单边思维,必定会考虑让人脑思维在保持既定方向的同时,为其添置思维运动的“回路”,以主次对等关系构成良性互动机制。
思想顶端的单一大前提设定,看似为了服从既定目标的专一指向,却也是极端主义、对抗主义的思维方法根源,一根筋头脑适宜技术性用途。辩证唯物论则不同,它永远保持唯物主义发展方向,但并不缺少峰回路转的思想“回路”。“唯物”是目标是方向,“辩证”则是对应思辨的“回路”,它始终保持有主次对应关系的发展方向。
在意识反馈的三个作用力方向中,过去哲学思想体系自觉或不自觉阐述过后两种作用,即意识作为行为动机(判断、决策、理论先导等)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改造客观世界所产生、所起到的能动性作用;意识转化为社会意识形态(音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对他人精神思想情操所产生所起到的有利或不利、促进或干扰的作用。
及至今天,新时代辩证唯物论思想终会醒悟到:除了上述两种作用力之外,人脑意识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作用力,这就是“认知动机”的作用力。其作用力表现可被简单描述为:它以自我意识方式而非社会意识形态方式、也非外向行为动机方式促使个体智人脑形成暂时或持久的注意力方向,并推动了属于人脑认知指向的思维运动。
此种个体脑内意识,初期只对个体产生作用力。它既不会首先去推动体现物质高级运动的实践活动,也不会首先帮助社会和他人丰富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它仅仅属于一种自我响应外界信息又自我反馈给自己的能动性作用力即“认知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