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虽然是因缘匯集所产生的结果,但总是有一些时间点是重要的关键与破口,20日绿营在台北与高雄分别举行的「反併吞」活动,就是个重要时间点。它是台独主张从此不再是台湾「政治正确」的破口,也是蔡英文即将失去其领导地位的转折点。
从喜乐岛联盟号召20万人集结,呼吁民进党蔡政府修改《公投法》让「台独公投」可以上路开始,就注定了台独阵营的分裂。在此之前,基本教义派的喜乐岛已打赢了两场台独内部战役:一是由纪政出面,推动「东奥台湾正名」公投的连署;一是成功迫使民进党与柯文哲画清界限,并让同为墨绿台独的姚文智成为民进党台北市长候选人。
「台独」是民进党的政治正确。作为执政者的蔡英文原本有自己以「文化台独」为基础的「缓进台独路线图」,不想照着喜乐岛以公投正名为目标的「激进台独路线图」走,但由于「东奥台湾正名」对台独者是政治正确,因此,民进党明知这个公投没有任何实质功能,但仍不敢反对,而只能以保守态度面对;明知姚文智不堪一击,但在深绿坚决反对柯P「政治不正确」的「两岸一家亲」后,也不得不妥协,提名姚文智。
这两件事不仅让民进党的选情陷入谷底,也让蔡英文受到美国相当大的压力。对于美国来说,两岸关系如何走是取决于美国的战略时程考量,而不会让台湾牵着鼻子走。正如同美国在2009年要求马英九必须在「两岸和平协议」一事上住手,这次也要蔡英文在「台独公投」一事上剎车。
如果20日确有20万人走上街头,那就是墨绿激进台独的最大胜利,也将是彻底主导民进党台独路线的开始。内部选情压力、外部美国禁止,使得蔡英文不得不做出「公职人员及候选人」不得参加喜乐岛台北活动的决定,为了掩饰其想法,以分进合击为由,于同一时间在高雄也办一场「反併吞」活动。
两场活动的主题都有「反併吞」,但喜乐岛场子的重点是「公投」,而民进党场子的重点则是「反介入」,而不是「公投」。民进党不参加喜乐岛的活动,公开的原因是顾虑民进党选情,但此事所「形成的意义」,则是民进党反对用「公投」追求台独,选择接受美国的要求,走「独台」的路。
数字会说话。喜乐岛的台北场不过1万多人左右,民进党的高雄场更只有5000多人。双方既有台独的真假之争,也有路线的激缓之辩,更有权力的分配之斗,只是基于「台独」是其共同「政治正确」的理念,两者不愿完全撕破脸。
但任何之争,如果既有「路线」又有「权力」,两方则必然会斗,而其争斗的结果不仅是两败俱伤,而且是让「政治正确」的台独理念彻底裂解。「鹬蚌相争,台独破产」是这两场活动的意涵。
为何「路线」与「权力」之争会让「理念」也崩解,而不是愈辩愈明,愈争愈清?关键就在于这个理念是否合于正道,是否合于大眾利益。分离主义的台独主张一开始就是错的,作为谎言,它可以骗到选票;作为工具,它可以打败那些没有理念的国民党人,但由于它自身的理盲与矛盾,不论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回击或是己方力量的斗争,它终究会崩解的。
台独的挫败、蔡英文的失势,不是来自国民党,而是绿营内部,这就是歷史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