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纪行:施秉教科局长三番深情讲述与昆山开国际15年助学长跑


 

 “我们和浙江、江苏的教育水平相比,相差不止30年啊!”抵达黔东南施秉县的1026日晚,该县科教局党委书记、局长吴位雄便在接风恳谈席上,开诚布公地说出这样一番话,令现场昆山开发区国际学校助学团成员深感意外。我们了解东西部教育水平的落差,也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面临压力,尤其是教育脱贫的复杂度和艰巨性,但没有预料到吴位雄如此坦诚和谦逊地直奔主题。


我注意到,在912日举行的十六届施秉县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吴位雄履新县教育与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也就是说,截止当天的见面会,恰好一个半月。但谈及全县教育现状,从城乡教育教学到师资生源数据,从百姓关切到教育脱贫,他压根没有违和感,甚至如数家珍。

一、民族帮扶情与两岸一家亲

吴位雄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20156月在贵州考察时,提出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为精准扶贫指明努力的方向。

今天的施秉,全县109所公办中小学校,其中1所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9所普通小学,62所幼儿园。 “在上次的工作会议上,我明确强调,咱们施秉要千方百计提高高考质量,要想办法培养出更多北清复交、985211院校的大学生,让百姓看到教育的能量,看到受教育的希望,激发脱贫致富的信心,这很重要。”


位于黔东南腹地的施秉,既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又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近些年,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攻克贫困堡垒,在2019424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可以这么说,在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壮丽篇章里,铭记着一批具有贵州特征、黔东南特色、施秉特点的脱贫新经验新方法。

教育与科技局,是新经验新方法亲历者,也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参与者。吴位雄身为教科局的第一带头人,他的这一番深情表态,看似“新官上任三把火”,实则直指教育精准扶贫的“七寸”。施秉扶贫在扶智,扶智不能等靠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激活施秉社会尊师重教的“能量阀”。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昆山开国际甘乃仁校长,在大陆工作生活长达20年,服务过成千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今次头一回来到遥远的大西南,并且在开国际助学贵州15年的重要节点,选择来到黔东南施秉县,让这次见面更加具有新涵义。


如果说,吴位雄局长在脱贫攻坚上所传递出的是一种深厚的民族帮扶情,甘乃仁校长的经历则是真真切切的大陆与台湾“两岸一家亲”,他们都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帮扶不分民族,感恩不问出处

当乘坐的车子绕过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历经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走进施秉县杨柳塘镇、马号镇的高坡、河边苗寨,看望慰问苗族家庭时,我看见每一位农户家的墙壁上都贴着“施秉县精准脱贫四卡合一公示牌”、“学生教育受助情况告知书”、“留守儿童联系卡” ,“帮扶措施明白卡”,“家庭收支明白卡”,在这些公示信息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21”帮扶干部照片和信息,写得清清楚楚。

受昆山开发区国际学校资助的苗族贫困学子里,有些父母离异、病故,有些爷爷奶奶病故,迫于生活,小小年纪就要洗衣做饭,甚至还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家里只有一盏昏暗的灯,写作业要赶在天黑前。有些家庭除了政府帮忙购置的水壶、铁锅,几乎没有任何电器。在这些“兜底户”身上,每一位驻村干部竭尽全力,甚至自掏腰包做帮扶,只为实现 “两不愁三保障”。

这让我想起吴位雄局长参加师生座谈会上,所说的另一番深情感叹。他说,“施秉虽然已经脱贫,但教育脱贫依然任重道远。我负责帮扶15家农户,每次去住村走访,看到他们的所吃所住,心情都很沉重。我们比对待家人还用心,恨不得脱贫致富再快一些,更稳一点,教育是关键啊!”是的,每一位来到施秉,了解苗寨实情的人,想必都会感同身受。


2004年,昆山开国际与施秉县团委开始接触,开启公益助学的15年长跑。并不为人所知的是,因为教学繁忙等原因,直到这次见面前,甘乃仁校长一直没到施秉,施秉自然也不知道她的台胞身份。“这是我工作几十年来,第一次在地接待台湾同胞,而且还是一位资深的国际学校校长,非常荣幸。”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是施秉县教科局副局长兼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雷明军。

后来,我从昆山开国际党委书记孙峰处获知,昆山开国际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党建引领,团队联动,辐射学校各项公益事业。时隔五年,该校党支部和施秉教育局党委、县团委二次对接,促成了此次施秉之行。由学校党政领导带队,深入走访施秉结对学校和困难学生家庭,给他们带去温暖。

是的,爱心没有边界,帮扶不分民族,感恩不问理由,这正是施秉教育扶贫和开国际助学黔东南的异曲同工之处吧。

三、教育有规律,教育扶贫亦然

昆山开国际的15年公益助学之路,与它建校办学的15年一脉相承。也许没有中投集团、农业银行等央企、国企那么土豪,那么大的支持力度。一个书包,一份文具,一点奖学金,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23岁的昆山开国际来说,助学施秉的15年,伴随创业15载;先是开国际与施秉结缘,后有昆山对口帮扶贵州铜仁,1650公里的地理距离,共同唱响一个中国县域经济的样本和一座黔东南民族边城融合发展的感人故事。


我们来到施秉,吴位雄局长正从杭州市临安区出差、学习回来。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结对城市,临安在东,施秉在西。帮扶学习,让这两座城市变得更近,这才有了开篇“30年相差论”那一幕。

“上个月,我去一个乡镇中心校走访,目的是想和校长、老师一起想办法、想出路。当我走遍整个校园,目睹50个学生挤在不到50平米的教室里,根本没有达不到70平米的国家标准,我们的压力非常大啊!”吴位雄谈起工作,言谈间信心与遗憾并存。

通过了解得知,曾担任过农业局、水务局、发改局等多个职能部门领导的吴位雄,这一次来到教科局工作,扛起教科脱贫这幅重担子,是全县赋予他的托付,也从中清楚地看出,施秉对于教育、科技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同样清楚,教育扶贫要着眼长远,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扶贫规律。

我浏览施秉融媒体中心新闻得知,就在助学团来到施秉的前一周,该县副县长田昌琼到杨柳塘镇村级学校调研。她走访各学校食堂,专门调研学校明厨亮灶、食品留样、学生就餐工作,强调要丰富学校的内涵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我还在走访过程中听到一个扶贫关键词——林下经济。我想,对于施秉大山里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飞出林子,去接触新事物,感受新趋势,学习新知识,再回来报答家乡。而全程陪同我们走访助学的几位当地志愿者,不正是感恩扶贫的真实写照吗?

总之,吴位雄局长的三番深情讲述,昆山开国际15年助学长跑,都在努力让贫困学子搭乘扶贫、扶智的航班,建设一个更美丽的新施秉,也是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定要书写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