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研究表明,更珍惜时间而不是金钱的人会过得快乐。
而且,《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离开大学,面临重大的职业选择,同时也许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时,这一点尤其正确。研究表明,重视时间而不是金钱的毕业生更有可能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包括能提供内在满足而不仅仅是寻求报酬的爱好,社会关系,实习机会和职业等。
研究人员让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多名应届毕业生评估他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过去四周他们经历到正面情绪(如快乐和幸福)和负面情绪(如悲伤和压力)的程度。一年后,再对这些毕业生进行调查。
在这两项调查中,约有62%的人称自己更珍惜时间而不是比金钱,而这些人也会更幸福。把对时间—金钱的权衡跟其他公认的幸福因素进行比较后,研究人员发现,更重视时间而不是金钱通常可令与物质主义相关以及源自父母高收入的幸福感翻番。
虽然这一研究并没有证明其因果关系,但它还是表明了,更重视时间而不是金钱还可以预测毕业生成年后的幸福程度。这项研究的毕业生出身自收入高低不同的家庭,但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并非其优先考虑时间还是金钱这种倾向的先兆。
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务管理学助理教授Ashley Whillans说:“珍惜时间的人会基于意义而不是金钱做出决定。他们之所以选择做某事,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做。”
必须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目前还不清楚的是,在缺乏独立研究的情况下,美国毕业生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Whillans猜测——她强调这是一种猜测——重要的不是学生在哪里上学,而是毕业时承担多少债务。她说:“如果毕业时背负着更多的债务,那么短期内他们会觉得重视金钱而不是时间会让自己感到更快乐”,并且会选择一份能支付账单的工作。而“如果他们毕业时负债少,那么短期内他们可能会觉得更重视金钱而并不是时间会让他们不那么快乐。”
珍惜时间的人会基于意义而不是金钱做出决定。他们之所以选择做某事,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做。
其他研究在整个成年阶段将时间与幸福联系在一起。2016年对4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即使研究人员考虑了年龄,收入以及工作或休闲时间的差异,那些更重视时间而不是金钱的人“相对于选择金钱的人会更快乐,并且对生活更加满意。”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受访者被要求根据有意义程度对各种活动进行排名,大家把跟家人呆在一起,去户外活动以及跟朋友一起玩排在前三位,然后是跟宠物玩,听音乐,看书以及宗教。排在第八位的是:工作或职业。
当然,现实迫使每个人都要对金钱有所重视。Whillans说:“在美国的美国工作文化中,工作等同于地位。我们受到的教导是时间等于金钱,而财务上的不安全感会让我们更加关注金钱而不是时间。”
金钱可以买到一些幸福——但研究表明,只能买到一定程度的幸福。在美国,这个阈值大概是95000美元。每年收入达到该水平的人的兴奋感往往会比收入低于该水平的人的幸福感高一点。研究人员去年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指出:“一旦达到了那个阈值,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往往会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和幸福感的降低。”
同时,跟家人朋友共度几个小时或者享受几天的闲暇时光所带来的幸福感并没有天花板。在这一点上老年人似乎更为睿智。Whillans说:“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他们往往会想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去度过时光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
在先前的研究中,Whillans 和她的同事,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lizabeth Dunn发现,购买时间(例如付钱让人做饭或打扫房子)比买东西带来的满足感更高。在对美国、丹麦、加拿大和荷兰的6000多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那些在节省时间方面花销最大的人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了解了这些之后,研究人员给了60人每人40美元,让他们在一个周末用来花在某个节省时间的购买上,然后第二个周末再给40美元,不过这次是用来买东西。毫不奇怪,大家在购买了一些时间后感到更快乐。但是在另一项调查中,当有工作的成年人被问及会如何花掉这笔40美元的飞来横财时,只有2%的人说自己会投资到时间上面。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会遭遇Whillans所谓的“时间饥荒”的困扰。她今年早些时候“有足够时间”的感觉正处于历史最低点。并补充说这种感觉不仅会减少幸福,它还会增加焦虑,压力和沮丧的程度。
Whillans 建议,要想减少“时间压力”,你得改变思维方式。首先要制定空闲时间计划。她说,你也许更青睐随遇而安,但是缺乏计划会导致晚上和周末浪费时间。
可以考虑去做一下志愿者服务。Whillans说:“哪怕放弃几个小时的薪水,去一家食品银行当志愿者,可能也会让你变得更加开心。”多项研究发现,花时间做志愿服务的人会不变的更加快乐、健康,并且寿命更长。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志愿服务时间会让大家觉得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人员推测,这也许是因为“放弃时间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能力感和效率感。”
其次是要活跃起来。Whillans说,在对抗时间压力方面,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去运动,到山上或海滩边去敬畏一下大自然,或者随便活动一下筋骨“都要比看电视这样的被动休闲要好得多。”
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时间,是有限的。
怎么花费我们的时间去度过人生?
这一直就是一个需要被意识和被回答的问题。
关于金钱、时间、快乐的真相,这是一篇值得一读,引发思考,甚至改变你人生的文章。
金属质感分割线
怎样才能不浪费我们的人生?
“哪怕我就是在虚掷光阴”
“你有这样做的权力吗?”
今天的文章,需要先提到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窦唯。
作为王菲前夫的窦唯,曾经是中国摇滚乐最耀眼的一道光芒。
他创造过中国摇滚的里程碑,他是年少时的颜值再加上音乐才华令天后痴迷的男人。
不再和天后一起生活的日子,他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再过了很多年,一张他搭地铁被偷拍的照片,重新让他回到人们视野。
这次一边倒的评价如潮水一般:
总结起来那意思就是集体感慨:“你好歹也是王菲的前夫,曾经的明星,怎么现在发福颓废这幅尊容出入搭着地铁,真是潦倒落魄。”
但是窦唯呢?他该干嘛干嘛。
他再度被拍到是在一家面馆还是那幅“不体面”的打扮正投入地独自吃着面条。
既没有改变外出的形象、也没有改变出入的场合、也没有什么陪伴的朋友 ——
他看起来经过了那次地铁偷拍事件,并没有任何反应和改变,还是照旧按照自己的节奏过着自己的人生。
这一次终于有另一种舆论的声音响起——“窦唯淡泊名利,简单安静是人家的境界,他就是在过他一直想要的生活”。
到今年十月,窦唯突然发了一首新歌《重返魔域》。舆论懵逼了,窦唯这是什么节奏?
说你落魄,你不回应;说你看破红尘,你也不回应;然后你突然说发新歌就发新歌了。说好的落魄和淡泊呢?
看完这一段别人的故事,你有没有发现,窦唯是活在自己的时间表里面的?
总结他的生活其实就是,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毫无顾虑地支配着自己的时间。
他可以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上,不一定是积极进取地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投入时间,也不一定是作为明星要多露脸多宣传多出作品,也不一定是要广交朋友积累人脉。
“我想虚掷光阴就虚掷光阴、我想不再忙于蒸蒸日上的事业就停下来颓废一段时间、我想好好干点什么的时候我再去好好干点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不担心我这样的浪费会损失多少金钱和错过多少赚取更多金钱的机会。”
—— 这样的人算不算有钱人?
如果有钱用一个单一的数字标准去定义,那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标准,但是不用问也知道,这个数字肯定不小。
据说在一线城市,“财务自由”的资产值必须要上亿了。
但是,像窦唯这样,不是特别有钱,资产不一定上亿也能够放弃很多赚钱的机会,他可以搭地铁、吃面馆、过相对简单的生活、降低对物质的欲望,然后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个人自由的选择,颓废着、闲散着、沉寂着,
即使没有上亿资产达到所谓“财务自由”,但他已经拥有了制定自己的时间表,自主分配自己生命时间的自由。
“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被控制了”你有自己的时间分配表吗?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拥有财务自由是个相对遥远的目标。
但是制定自己的时间表,拥有花费自己时间的自由,则是可以通过觉察自我、改变认知、做出取舍来实现的。
之所以以窦唯举例来探讨我们如何花费时间,是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人天然不认同的一面 ——
浪费时间无所事事的态度,不趁着好的事业基础去积极进取追求更大的成功的态度,可以如此安心地任由时间流逝的态度。
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但是活出自己,就是需要一点与众不同的思维。
我不是倡导大家无所事事去虚度光阴,只是借用一个人的故事,让大家看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时间是拥有支配权的。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别人或多数人对于时间和金钱的固有经验里,不加以思考判断,遗忘了我们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其实被金钱或成就控制住了自我以及自我的全部时间,而不自知。
大多数人,如果被问到最大的人生愿望,恐怕第一个想法还是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成功、金钱、社会认同,都是可能用来组成幸福快乐人生的元素。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依赖于很多成功、很多金钱、很多社会认同就能拥有幸福,那么就应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真正会让他产生幸福感的事情上。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窦唯的选择,就很好理解了。
他只是做了让他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
如果将时间用在“有限度地浪费”比用在“积极地搞事业”上更令他觉得舒适和快乐,那为什么不呢?
负担自己的生活,对家人尽到基本的照顾责任,这是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我们就要留意,我们对待我们生命时间的分配,是如何进行的。
你有自己的时间分配表吗?
这个时间分配表体现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他人的想法?
你花了所有时间投入到赚钱或者其他某一件事里面,这种时间分配方式,是为了什么?
你的金钱是为了让你赢得更多自由时间,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情,还是你的时间其实已经完全被“我必须要有越来越多的金钱”“我必须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功”这种想法控制?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真的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快乐,那么你就需要回到这个目标本身,去制定你自己的时间分配表。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活得像窦唯才能快乐。
但是一个没有用自主的思维去制定时间分配表的人,也许会拥有很多,但很难真正快乐。
时间、金钱、快乐的关系真相是什么?
很多人,花了大把时间甚至全部时间去追逐金钱和成功,并期望因此获得快乐,即使是待在不喜欢的环境、不喜欢的岗位、不认同的人身边。
这个公式是成立的吗?还是我们没有加以思考就继承的“别人的经验”?
同是这个公号的读者,你可能也曾读过『心理0时差』周刊中一项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做了一个研究,调查问卷被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荷兰等国逾6000人填写,他们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你们每个月大概花多少钱来给自己争取更多空余时间?”
“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吗?”
实验显示:越是肯花钱为自己买来更多空余时间的人,越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到满意。
有趣的是后面还有一项跟踪实验。研究者随机邀请了60位参与者,在两个周末,分别给他们$80美金,要求是:
第一周,你们花$40,雇别人为自己做事、为自己买来更多空余时间。
第二周,你们同样花掉$40,但这一次是为自己买一些物品。
结果是,同样是四十美金,这60个人第一周的快乐指数大大超过第二周。
也就是说,在金钱和时间的选择上,愿意放弃金钱来为自己赢得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的人,对生活更满意。
而第二个实验其实是在这个基础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如果你同样是工作五天的40个小时赚取2000元,那么你拿这2000元买东西的快乐,远远小于你用这2000元雇一个人替自己做事,而自己拥有了40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的快乐。
也就是说,如果纯粹从赚钱购置东西的角度,你还不如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加班挣钱。
空余时间多一些的快乐,会大于你买到更多的东西的快乐。
比如窦唯,相比更多的金钱和名气,购买奢侈品、房子、车子等东西,他更看重自我的感觉、喜好和节奏。
“我想休息时就休息,想沉寂时就沉寂,想表现颓废时就表现颓废。”
他享受这种自由,那么花更多的时间休息,花更少的时间工作,随性随心地安排,就是更适合他这个个体的时间分配方式。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生了两个孩子,她是职业女性,月收入8000元。但是她愿意拿出5000元请一个住家阿姨,在二娃上幼儿园之前持续三年的时间,为自己赢得一些私人空间。
她家老人不理解这种消费观,“阿姨的工资就是你的一大半,那你干脆辞职带娃好了!”
但是这个朋友说:“可以持续保持工作的状态,能够有精力和体力陪伴孩子玩耍读书,还能拥有一些自己外出的时间,我需要一个全职住家阿姨来帮助我。为此我想过这笔投入,三年一共是18万元。”
也许18万省下来还可以做点理财或者再存多一些还能在郊区再凑够一套房的首付,18万如果好好利用会变成更多的钱,
“可是相比这些,我觉得我这三年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你能不能为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还是你从来只把自己当做一个赚取金钱、通往成就的工具,而不曾考虑过,其实你的时间是很昂贵的,其实金钱和成就也是为你的人生服务的。
如果关于我们的真相是——有权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其实可以给人带来更多快乐的话,那么花钱或者少赚一些钱,又如何呢?
所以,大家开始对于窦唯的嘲笑,仔细品味其实可以感受到其中隐隐的嫉妒。
嫉妒这个人,竟然可以这样去浪费自己的时间。
把控自己的时间、其实才是把控人生
窦唯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本该更辉煌些,但是那毕竟是别人的期待罢了。
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相比很多受制于他人的眼光的人,像陀螺一样不断旋转无法停歇的人。
他其实一个更能把控自己人生的人,也就是说他将自己生命的时间,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而没有被他人或外在标准控制。
从一个人对待金钱和时间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金钱是在为他所用,还是他被金钱捆绑?是他在控制人生,还是他被什么控制。
你的心愿比如某个目标的成功,真正符合你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吗?,还是说,你被成功捆绑?
婚姻,是你所想要的爱情的归宿、理想的两性关系的状态,还是你被婚姻这个目标捆绑?
搞清楚了以上问题,你才可能知道,你的时间应该花在哪里,可以为你带来真正的幸福。
就算你不知道你的幸福究竟在何处,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 ——
把时间花在不断追逐金钱、并不符合你理想生活愿景的那种成功、过给外人看的形式婚姻,这种时间的分配方式,很难让你相信你善用了你生命的时间。
到人生的后半段,当你的时间越来越少,没有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的人,会非常遗憾。
我们的大脑很容易犯一些经验性的错误,我们很容易将别人认为的好,就当做是适用于自己的好,而不进行思考,不放在自己这个独立个体的背景下,去做全方位的考虑。
从来不做这种思考的人,并不是真正拥有自我的人。
从来不做这种思考的人,也不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和感受,来分配自己的时间。
关于改变,我写过一些这样的文章,不要被房子捆绑我们的人生,不要自我设限、要勇于面对改变带来的不适和恐惧,学习独立思维。
其实这些文章都是在阐述这样一件事:
你要清空你大脑当中别人塞入的杂音和背景音,去倾听什么才是你自己真正的愿望。
如果没有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拼尽全力去争取,那么你努力达成的那个点,最终,也难以让你满意。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以及,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