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何谓脱实向虚呢?所谓的脱实向虚,是指脱离实体经济的投资、生产、流通,进而转向虚拟经济的投资。其中,所谓的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基于此可见,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又何谓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呢?所谓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脱实向虚具体表现为,资金不断地流向虚拟经济,进而引起影子银行体系膨胀、资产价格繁荣,以及实体经济有效投资不足 。而在微观经济层面上,脱实向虚主要体现在企业过度金融化,即非金融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减少生产性投资的现象(Epstein,2005)。近年来,整个世界脱实向虚的趋势愈发明显,政府和学术界对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出高度关注——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发展的根基,经济过度虚拟化不利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虚拟经济膨胀带来的金融风险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要想寻找适当的改革政策抑制这种现象、防范和化解经济脱实向虚的风险,首先就得搞清脱实向虚的原因,这对政策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毅夫的解析及其建议
最近发布的《2019·径山报告》分报告——《金融创新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付才辉就试图对这一现象予以解析,他们认为现阶段金融体系存在三个层次的七个金融结构矛盾,具体包括:
- 第二次层次的间接融资内部的结构矛盾以及直接融资内部的结构矛盾;
- 第三个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小银行之间的结构矛盾,高质量发展与金融产品之间的结构矛盾,高质量发展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结构矛盾,高质量发展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结构矛盾。
林教授提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时化解上述三个层次的七个金融结构性矛盾。他们进而给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 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转型的中小银行转型,鼓励在监管条件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并采取市场化定价(如贷款利率市场化);
- 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重,提升资本市场层次性和连通性(如与科创板对接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科创板)。
各地也应采取适宜于自身产业结构的最优金融结构创新,不可“追风赶潮”。
与林教授商榷——基于经典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林教授的这种解释。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他仍未能把握到问题的实质。相反,我们到以为,就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现象而言,经典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事实上更具有说服力。
我们知道,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经济学之父、剑桥大学的马歇尔教授。故,他的货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们为何会持有货币。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学派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遗憾的是,无论是马歇尔亦或庇古,都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包括庇古在内的剑桥学派学者不同,凯恩斯捡起了这个问题,并予以了详细分析。按照《通论》的分析,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在该书中,凯恩斯给出的解释是,人们的货币需求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 ,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凯恩斯认为,正是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随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增加。他进一步指出,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诚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所指的,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亿万的财富。这是流量收入远不能相比的巨大财富,这就不免的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汗流浃背、辛勤劳动的所得,远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这自然对劳动积极性产生极坏的影响。事实上,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出主业收益的话,请问谁还会认真的去对待研发等正常的经营活动呢?如此以来,就自然地出现了Epstein所忧心的那一幕: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企业过度金融化,即非金融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减少生产性投资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出现脱实向虚这一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利率过低,放纵了货币需求中的投机性需求。
如何有效的解决脱实向虚这一畸形经济现象,林毅夫教授的很多建议是可取的。但由于他并未抓到问题的实质,故,其建议也多没触及实质。
那么,面对由于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而放纵了货币需求的投机性需求,进而造成赌博经济的出现,我们又该如此因应呢?
正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模型:M=M1+M2=L1(Y)+L2(r),所表明的,与实体经济相关的交易性需求,主要与收入相关。而与投机性货币需求有关的才是利率。这也就透照出了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精力应该放到与实体经济有关的收入政策上,而不是其放在与投机有关的利率政策上。
彭俞超、黄志刚.经济“脱实向虚”的成因与治理: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J】.世界经济,2018(09).
【日】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