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以“中国融资租赁:探索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第六次主题峰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国内经济金融学者、租赁公司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融资租赁本身具备“产业运营+金融服务”的功能优势,在租赁行业增长趋缓的变革时期,深入推动租赁公司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践行产融结合,不仅是租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机遇,也是租赁行业高质量转型的必由之路。
响应国家政策寻找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租赁行业正处于调整阶段。在市场和监管的双重驱动下,租赁业重规模、拼速度的传统盈利模式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已告一段落,理性增长、优化结构、注重发展质量成为业内共识。
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同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融资租赁发展展望指数》显示,从行业发展指数观察,2019年第三季度,租赁公司业务拓展情况较好,但整体利润率水平有所下降,租赁市场处于偏冷状态,需警惕资产质量问题。
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租赁公司该如何推进业务转型,实现自身发展?在与会专家看来,伴随国家层面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落地,以资产为依托、和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的融资租赁业前景十分广阔,租赁公司可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产融结合推进服务实体经济。
比如,绿色低碳产业正在释放庞大的融资需求。浙江省能源局局长蔡刚在会上表示,新能源是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动力,其蕴含的发展潜力很大。融资租赁专家屈延凯表示,具体到细分行业,如管网设施、固废处理、社区绿化、停车设施等领域都有着设备需求,融资租赁公司可选择合适行业切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认为,新一轮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也给租赁公司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电建集团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贺龙表示,不同类型的租赁公司都可参与到“一带一路”之中。金融租赁公司可从基础建设行业中选择规模较大的铁路、公路、大型水电站项目切入,寻求业务落点;厂商系的租赁公司可服务于国内实体企业在“一带一路”的装备制造和工厂设立的需求;其他类租赁公司如产业系租赁公司则可服务好“走出去”企业,并带动小微企业参与竞争。